昨天收到了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原创保护功能”的通知,所以这张帖开始应当可以在帖子下面留言了,欢迎大家批评。为此,我们也得庆贺一下,今天特地来讲一段轻松点的故事:神算邵康节 北宋易学家邵雍先生写了本对后世占筮影响甚大的书:《梅花易数》。其开篇的序是清人黄宗羲写的。全文不长,我先把它译成白话后读一下: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邵康节先生在山林中隐居,他冬天不烤火,夏天不用扇,都是因为他过于痴迷于对《周易》的研究,而忘记冬寒夏暑了。就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而将写有《周易》卦画及卦爻辞的纸张糊在墙壁上,以做到心里想着的同时,眼睛也能注视着它们。他深入研究了《易》的道理,想进一步探寻《易》的预测方法,却一直未能达到验证的程度。 有一天午睡时,一只老鼠走进前来,他以枕头的磁枕击打老鼠。没打中,磁枕却破了。他觉得磁枕上有字,就捡起来看,上面写着: “此枕将卖给贤人康节,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打击老鼠时破损。” 邵先生感到奇怪,就去询问当时卖枕的商家。商家老板说:“以前有一个人,手里拿着《周易》,在这里休息时曾举着枕头写过字,肯定是这位老人家。他现在己经很久没有来过了,但我知道他家在哪里。” 邵康节先生就带着老板去找老人。到他家时,他刚刚离世不久。离世时留下了一本书并对家人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会有一位秀才到家里来,可以将这本书送给他,他会料理我的后事。” 其家人将书送给了邵康节先生。先生看时,原来是《周易》的内容,并有一些占卜口诀和占例。按照那些占例和方法推演后,对其家人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在睡床的西北窖中藏有不少金子,可以取出来办理丧事,安藏他老人家。” 家人依照康先生的指点,果然找到了金子。康先生带着这本书回家后,有一天赏梅时,见两只喜鹊打架,就以此为题起卦推算,知道第二天傍晚时分,邻居家的女人会来折梅花,并坠落下树,摔伤其腿。他的占卜方法就是从此开始的,后世相传时就将之取名为《梅花易数》。他后来又算出:花落之日的午时,会被马所践毁。又依西林寺的牌匾,推算出将有女人之祸。所有这些,都是所谓的先天之数。也就是未得卦象时先知数。以数起卦,所以叫先天。 如果见到老人脸上有担忧之色,起卦会知道老人是因为吃鱼时刺卡在了喉咙。见小伙子面带春风,起卦后知道他有了婚聘之喜。听到鸡叫声,知道鸡将被杀。听到牛鸣声,知道牛将被屠宰。如此这些,都是所谓的后天之数。也就是未得数时先得卦。以卦起数,所以叫后天。 有一天,他买了一把椅子,起卦推算后,将结果写在了椅子底下: “某年某月某日,当被仙客坐破。” 到了那一天,果然有山上的修道者来访,坐破其椅。来访的仙客惭愧地连声说对不起。邵康节先生说:“物的成与败,都有定数,何必介意呢。而且您是山中神仙,很荣幸你大驾光临,能来亲自指教呢。” 说完举起椅子,将下面所写的内容指给客人看。道人惊愕不已,起身告辞,忽然不见。由此而知定数真的很奇妙,就是鬼神都逃不过,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物呢。 相信这篇序中的故事吗? 不相信,是吧? 我也不信,纯属忽悠。 但我知道序中有两件事是真的:一是邵康节先生学易的痴迷劲;二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用《周易》,而且用得很妙。邵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运气很好,遇到了贵人,因而混到了“中隐”之上的层次。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学好文化知识后要出来当官。但也有一些文化人不愿进官场混,而是甘于寻求一种恬淡而诗意的栖居生活,于是被人称之为隐士。但一般真隐士可能就真隐了,在历史上不会留下名声,而留下名声的人往往还在热闹场所混,离权力中心越近,名气越大,所以有了“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这里的大小主要是指名气而言的。当然,能在权力中心生存下来,功夫也一定不一般。比如传说中的姜太公就是大隐,功夫可了不得。邵先生当然不能与姜太公比。他长期在市场上混,属于“中隐”之人,而且因为受到权贵们的信奉和推举,而影响了当年的政治,也算是混到了“中隐”偏上的位置。他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邵先生名雍,字尧夫,谥康节。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死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父亲是个没有多少成就的读书人,所以家境贫寒,居无定所。邵雍幼时曾随家迁居衡漳(今河南林县),后又迁至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百泉湖边。一家人以开荒种地为生。 受父亲的影响,邵雍从小就喜欢读书,如他自己说的一样:“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而且兴趣广泛,博览群书,立自高远,曾说:“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所以《宋史》评价道:“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成年后,也曾“周游齐鲁宋郑之墟”,寻师访友。或许是因为他的所学太杂,不切当时的考题,所以到三十岁时,也没有能够混出个人模狗样来,依然在家务农。同样是因为他的杂学,引起了一个贵人的注意。这个人叫李之才,是陈抟的三传弟子。 我们常说师傅难找,其实徒弟也难找,特别是身怀奇技的奇人难找传人。为什么呢?因为奇技的把握不仅需要基本的文化知识及过人的悟性,还需要有学习的兴趣及时间和功夫,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邵雍就曾对来求学者说:“学数学(《易》)须20年不做官”。在那个“富农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升官发财,否则读它干嘛?所以说徒弟也难找。机遇巧合,好学却不能上进的困境青年邵雍,正好就遇到了一个正在为找徒弟犯难的奇人李之才。这师傅要送上门来了。 李之才与他的师傅穆修一样都是聪明绝顶的读书人,进士出身,时任共城县令,是邵雍的父母官。他听说了邵雍的情况后,就主动到邵雍家探试。他问邵雍: “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 意思是说:“你听说过‘物理’和‘性命’这两门学问吗?” 古人所说的“物理”,是指宇宙万物的存在与变化规律。包括天文、地理、历法、阴阳、五行、占卜等方面的知识。“性命”则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命)和后天修养(性)。或者说:这两门学问是分别研究自然与人心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与科举所需的儒家所传内圣外王学完全不同。而且“物理”这门学问还属于禁学,是历代朝廷禁止民间传授的。邵雍当然不知什么“物理性命之学”,但一定听说过。越是禁学,越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也越是有人想学。所以听到李之才的问话后,邵雍知道遇到高人了,连忙回答道:“幸受教”。意思是说:很高兴有这种荣幸和机会,愿意接受先生的教诲。 从此,邵雍跟随着李之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等相关的知识。不久,李之才调任河阳司户曹,邵雍也随他前往,住在州学内。他虚心学习,对师傅毕恭毕敬:“虽野店,饭必襕,坐必拜。”可惜的是,在邵雍从师的第六年,李之才就去世了。 师傅死后,35岁的邵雍开始自寻糊口的门路,先是在贵族云集的洛阳,又去京城开封转了一圈,然后回到苏门山的家中,随之大病一场。病愈后他决定带着父亲及继母、庶弟,全家迁居洛阳。为什么是洛阳呢,因为洛阳是千年帝都,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且交通发达,是公认的“国中”之地,人员往来密集,所以他在游学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洛邑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乃定居焉。”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讨米也得有个好地方啊。 毫无疑问,他的这一决定是对的,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因为他到洛阳后,选择兴建于唐朝的名刹天宫寺为落脚点,摆摊算卦时太准,而惊动了司马光、富弼、吕公着和文彦博等宰相级高官,并在司马光等20多位达官贵族的支持下,为其在天宫寺西盖了30间新房,还附赠了一些城外的田庄,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司马光这些达官贵人为什么要相中他呢?那是又一场政治斗争的需要,话太长,暂且打住。 前几天我发过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的那首诗: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从这首诗中可见,周敦颐与邵康节一样,都痴迷于《周易》。而且周敦颐是邵康节的师叔,是他师傅李之才的师兄,都是陈道长的传人。如果说邵先生只是一个高级点的算命先生,那周先生可是一代宗师啊,而且他的宗师之名正是因为这本书而来呢。儒学经过唐末战乱的冲击,已经七零八落,奄奄一息了,正是因为有了《周易》这株老桩,才使之有了新的生命,并成为宋、元、明、清四朝近千年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可知孔子力推的《周易》这本书不可小觑。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如何学呢?《易》有很多种功用,在《梅花易数》的开篇,有两首打油诗,是教我们《周易》占法和玩法的: 占法 易中秘密穷天地, 造化天机泄未然。 中有神明司祸福, 后来切莫教轻传。 玩法 一物从来有一身, 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 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 人于心上起经纶。 仙人亦有两般话, 道不虚传只在人。 读过这两首诗后会占会玩了吗? 还是不会,是吧? 这两首诗一首叫“占法”,一首叫“玩法”,而诗中既没有教我们如何占,也没有教我们如何玩,相反的还说什么“切莫教轻传”,“仙人亦有两般话”之类的混帐话,这哪里是在教人占法和玩法呢,不是在调戏人吗? 过去有点小本事的师傅都这样,磨人性子呢,呵呵。 别急,跟着“苕木匠读《周易》”,会有收获的。 至于占法嘛,我们过几天也来说一说。 这几天还有一篇欠帐要还,就是我预报过的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