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各论(六) 考点十六:哮喘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加合谷、风门;风热加大椎、曲池;痰热加曲池、丰隆;喘甚加天突。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加灸法;痰热阻肺者定喘穴用刺络拔罐法。 [方义分析]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岀。肺经合穴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乃气会,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加气海;肾气虚加阴谷、关元。 [操作]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罐。 [方义分析]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考点点拨 哮喘、咳嗽、感冒都用到“列缺”这一穴位,三者应当对比记忆。实证一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虚证一一肺俞、肾俞、膏肓、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考点十七:呕吐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胃俞 [配穴]寒邪客胃加上脘、公孙;热邪内蕴者加商阳、内庭,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加肝俞、太冲;脾胃虚寒加脾俞,神阙;肠鸣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加建里、公孙。 [操作]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方义分析]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胃俞为胃之脊俞穴,二穴俞募相配,理气和胃止呕。 考点点拨 内关为止呕的效穴。记忆歌诀:呕吐内胃足中脘。注释:内关、胃俞、足三里、中脘。 考点十八:胃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邪犯胃加胃俞、神阙;饮食停滞加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加胃俞、太冲;气滞血瘀加膻中、膈俞;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阴不足加胃俞、三阴交、太溪。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方义分析]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考点点拨 胃痛和呕吐的主穴都为足三里、内关、中脘,两者的区别在于胃痛重在止痛,呕吐重在止呕,所以胃痛主穴中最重要的穴位为足三里,而呕吐则为内关。 真枪实练 1.患者胃脘胀痛拒按,伴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根据子母补泻法,治疗宜选的穴位是(单选) A.解溪 B.内庭 C.陷谷 D.厉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字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纵观脉症,患者为饮食停滞引起的胃脘痛,根据实则泻其子,土实泻金,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厉兑。 A.气海、脾俞 B.太冲、胃俞 C.梁门、天枢 D.三阴交、太溪 2.治疗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舌苔厚腻,宜取的腧穴是(单选) 3.治疗胃脘灼热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宜取的腧穴是(单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2.C 3.D 此题旨在考查胃脘痛的选穴。2题题干所示属于伤食胃痛取脾经穴位(梁门、天枢);3题题干所示属于胃阴不足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 4.患者胃脘胀痛,噯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治疗选用的上穴除中脘、足三里外,还应选(单选) A.胃俞 B.太冲 C.脾俞 D.内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此题旨在考查胃痛的辨证选穴。 5、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多选) A.膻中 B.中脘 C.大椎 D.悬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C. 膻中宽胸理气,大椎振奋全身阳气以卫外,同时增强了机体免疫力。(现今教材“穴位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为肺俞、肓俞、定喘。) 编辑 什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