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心園藝鹿角蕨 Platycerium餘暇
![]() Platycerium spp 蕨類植物又叫羊齒類植物。與一般的植物不同,蕨類植物不會開花結果,也沒有種子;在大自然裏,它們是以孢子體與配子體世代交替繁殖—篇幅所限,有關這種生物學的知識,可參考蘇美靈博士的“生物知趣:蕨類植物”(本報,2006.12)一文,裏面有簡單易懂的介紹。 在蕨類植物之中,Platycerium鹿角蕨的形態非常奇特。鹿角蕨又稱蝙蝠蕨,英文俗稱Staghorn Fern,是Platyce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um鹿角蕨屬多年生的常綠附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只有十八種原生的鹿角蕨,它們大多數附生在樹木或石頭之上。
原產地原生的鹿角蕨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們最常見到的是Platycerium bifurcatum “二叉鹿角蕨”,不同品種的二叉鹿角蕨,葉尖分叉由二叉至五叉都有。二叉鹿角蕨與Platycerium superbum“超大鹿角蕨”及Platycerium hillii“昆士蘭鹿角蕨”(又叫“深綠鹿角蕨)均來自澳洲。
![]() Platycerium elephantotis象耳鹿角蕨 來自非洲赤道的Platycerium elephantotis“象耳鹿角蕨”,是唯一孢子葉葉尖沒有分叉的鹿角蕨;此外,顧名思義,Platycerium andinum“安第斯鹿角蕨”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是美洲唯一的品種。 亞洲方面,鹿角蕨中最大的品種Platycerium wandae“女王鹿角蕨”來自爪哇;Platycerium coronarium “皇冠鹿角蕨”來自緬甸至越南一帶,它們的孢子葉是所有鹿角蕨中最長的;原產的Platycerium grande“大葉鹿角蕨”只在菲律賓群島出現,而屬於小型品種的Platycerium wallichii“鹿角蕨”則來自雲南至印度一帶。
值得注意的是,Platycerium veitchii“立葉鹿角蕨”和Platycerium quadridichotomum“四叉鹿角蕨”均來自半沙漠地區,所以立葉鹿角蕨能與別不同地好強光並耐旱,而在原生地的四叉鹿角蕨能在旱季時整株枯乾休眠數月,直到雨季的再臨才回復生機,所以這兩種鹿角蕨的種植方法與其他略有不同。 土壤若以附生方式種植,多數以苔蘚作為土壤介質,然後每年春季加入新的苔蘚,令鹿角蕨根部有更多生長的空間。若以花盆或吊籃種植,可以用苔蘚加入少量腐葉土和少量碎木碳粒混合,腐葉土能提供養分,木碳能防止土壤變酸。此外,為保持根部透氣通爽,亦可選用有底孔的闊口素燒盆或瓦盆種植。 光照 幾乎所有鹿角蕨都喜歡明亮的散射光線,害怕強光直射,最好在夏季給它們遮去50%-70%的陽光,在冬季低溫的日子則可接受柔和的日照。 溫度鹿角蕨能耐35℃高溫,最適溫度為20℃—25℃,越冬溫度不低於10℃;不過據說在溫帶地區,被馴化的鹿角蕨能耐短暫的0℃低溫。鹿角蕨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這種環境若通風不良會容易招來蚧殼蟲或蚜蟲,所以平時應注意保持通風良好,並間中檢查葉片是否有小蟲出沒。 澆水 澆水的方法有好幾種:有人將整個鹿角蕨的基部(即營養葉)連同附着物(例如蛇木屑板或木頭)浸入水中三至五分鐘,使中間的苔蘚能吸足水分;若是盆種,可將花盆底部浸在水中三至五分鐘然後取出,待底孔不再滴水才放回原處;亦有人認為只須用噴水壺將植株連同苔蘚或土壤一起完全噴濕即可。 施肥生長期間,每月一次將少量腐熟有機肥或氮肥用大量清水開成稀薄液肥,用澆水的方法灌溉,順便當作澆水一次,亦可以水霧方式直接噴灑在葉面。注意施肥不宜過量,以免燒傷植株。 繁殖以分株法繁殖鹿角蕨的成功率較高,最宜在溫暖的六月至七月間進行。以下介紹模仿附生狀態的種植方法:
本文內容若有不正確或不足之處,敬請見諒,並懇請能不吝賜教指正。[聯絡本報]。 * 如果想對蕨類植物的構造及生活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參閱香港藥用蕨類植物一書,裏面有圖文並茂的描述。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