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型人格到底能不能拿来分析别人?

 风饕虐雪 2019-07-19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要找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比如“外向的”“谨慎的”“容易情绪激动的”“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的”,这就是人格,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人格理论有许多,但广为人知的并不多。而九型人格,就是其中一朵被许多人所知道甚至推崇的“奇葩”。

“九型人格”是什么?

九型人格学(英语:Enneagram)是一个关于人类个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为一套把人类划分为九种相互关联的人格的类型学,当代的理论主要来自Oscar Ichazo 和 Claudio Naranjo。

然而,在九型人格学这个理论下,有许多“导师”,他们中许多是商业背景,但却把人格讲得听上去很有道理;他们的思想并不完全不同,因此他们在讲理论时,一些概念也并不总是一致。

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九型”是: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忠诚型、活跃性、领袖型、和平型。而就在百度百科中,接着就列出了另一种“九型”:完美型、全爱型、成功型、艺术型、智能型、忠诚型、丰富型、能力型。而词条图片里,类型又有不同: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论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

人们为什么热衷“九型人格”?

我们先看“九型人格”的各种类型是怎么描述人,比如“助人型”和“成就型”:

“助人型”的特质:温和友善,随和,绝不直接表达需要,婉转含蓄,好好先生/小姐,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成就型”的特质: 自信、活力充沛、风趣幽默、满有把握、处世圆滑、积极进取、美丽形象

友善、随和、婉转,有哪个词跟自信、幽默、圆滑是相冲突的吗?没有。甚至婉转含蓄跟处事圆滑就是近义词吧!哪种类型套到自己身上,都可以让人觉得:诶,好像我就是这样的!

人们相信,这就大部分是巴纳姆效应和积极性偏差的功劳了。

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曾经给学生们进行过一项“人格测验”,并让学生们评价自己拿到的测验结果与自己特质的契合程度, 结果平均评分达到了 4.26 / 5分。然而实际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人们会很容易同意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就是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

九型人格的好多种类型描述并不冲突,而且还有一点,用的几乎都偏向褒义词。

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在生活中也倾向使用褒义词,尤其是当在评价人的时候。当这些褒义词用于评价自己……啊那我不就很棒棒!当然是信了!

存在“完美”的人格吗?

商人们用九型人格牟利的最大的点就在于:训练人从一种人格变成另一种人格,甚至还画出了升华/恶化的方向圈。

然而,人格理论有一点心理人都牢记于心的原则:人格无好坏之分。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概括地说怎样的人格更好,因为不同的人格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效果也是不同的。既然无好坏,更不该打着升华的名义来收取培训费。

“九型人格”的测试靠谱吗?

通过测试来测人格,就要提到测试中最重要的一点: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也就是说,测什么就要保证题目是“能测出这个东西”的,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很多伪心理学测验都是很不靠谱的,比如从“我选择吃苹果”到“我是个平和的人”就很牵强;再比如,之前刷屏网络的某“荣格”心理学测试也不怎么能:比如,为啥选第一幅图就是喜欢早晨呢,我只是觉得右图的天空恰好画得丑了一点;再退一步就算选左图就是喜欢早晨,喜欢早晨也不一定是喜欢它“朝气蓬勃”,这跟人格的关系就更远了…… 这道题,效度就真的很低。

想测什么就该好好测嘛,“我选苹果”就是因为“我喜欢苹果”,而不是“我平易近人”。

而九型人格的测验,在效度上可能确实无可厚非,以“成就型”为例,“喜欢有所事事”“ 喜欢与伙伴一起工作,觉得自己要成为好伙伴 ”确实就是“积极进取”“处事圆滑”的表现,结果只是把题目抽象化了一些。但是,它在另一点上有问题:虽然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对应特质,但特质分类成类型的过程可能不成立。

如果把九型人格测验所有的题目拿去做因子分析,很可能只能提炼出一两个因子,而非九个。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人格测验上也是如此,“看到他人受困,或立场痛苦,就想伸出援手”(“助人型”测验题中的一道)的人,往往也是“觉得自己要成为好伙伴” (“成就型”测验题中的一道) 的。

也就是说,很可能九型人格,就是“一型人格”。

“九型人格”的理论依据站得住脚吗?

“九型人格”最核心的点在于,把人分成了九类。然而六十亿人,就只有九类吗?

其实,人格测试逐渐变成了以“特质说”为主流,因为类型是有限的,而人格特征却是无限的,类型说忽视了每个人的独特性,限制了人格的多样性。

比如,就有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就是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但这并不是把人分为五类,而是看人在这五个方面程度的高低。

综上,“九型人格”是一个很不专业、不为心理人所认可的“人格理论”,它的成功可能是一个商业案例,但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应用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