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亚圣孟轲,终坚持道义和尊严,对继承儒家学派作出了贡献

 五星辉煌 2019-07-19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他的为人绝不像孔子那样恭顺温和,而更多地充满“舍我其谁”的慷慨;他身处战乱却热心救世,虽屡屡碰壁,但意志坚定;他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表现了战国时代文士那种特有的奋发进取精神。

孟子为新兴地主阶级勾画了一套完备的施政纲领,主张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即仁政思想。仁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许多方面。孟子发展了春秋以来的“爱民”思想,认为国君应该施给人民以爱,时刻想到人民的忧乐,倡导“与民同乐”、“保民而王”。

从“保民”的思想出发,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题;他还明确地提出了土地制度问题,认为英明的君主必须“制民之产”,授给人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必须“薄税敛”,“取于民有制”。

孟子把“尊贤”作为实现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主张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视教育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又一特点,他多次说“谨庠序之教”,对人民施行教化,才能保证王道的完成。带着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孟子从四十二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首次出游,孟子选择了国势强盛、地大物博的齐国,然而齐威王崇尚霸业,不把儒者孟子视作人才,孟子耐着性子在这里呆了几年,终不被重用,愤然离去。听说宋国要实行仁政,孟子就率领弟子们奔向宋国。在宋国仍看不出有行仁政的迹象,于是,又前往魏国。

在去魏国的路上,孟子听说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就绕道前往。弟子公孙丑觉得奇怪,禁不住问道:“乐正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孟子告诉他:“乐正子只是喜欢听取善言,借此足以行仁政,王天下。”到了鲁国,乐正子恭敬有加,不时地请安、求教。但说起仁政,他却听不进去,因为当时的鲁国也像其他小国一样,为谋求自身安全而努力富国强兵。极度失望的孟子离开了鲁国。

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以后,孟子也看出了各国诸侯,无论大小,都在忙于加强军力,不想采纳他的主张,但他抱定自己的理想不愿放弃。带着热切的期望,孟子又去魏国、齐国游说,虽在齐国官至卿相,但他真切地感受到在国家大政方面,宣王其实是听不进他的意见的。孟子奔波几十年,终因思想主张不合时宜,未被当世者所用,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作《孟子》七篇。

与前代思想家们的谦恭不同,孟子代表了先秦文士中的另一种风格:奔放雄健、不卑不亢,甚至于气势逼人。他发扬了春秋时期出现的“民本”思想,直言不讳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始终认为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必须坚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为成就事业不怕吃苦,勇于献身,为实现理想锲而不舍,主张做一个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直接与君主对话,不留情面,直谏不讳。

孟子一生周游过许多国家,屡遭波折。但他始终坚持道义和尊严,绝无一丝媚骨。诸侯不以礼召之,孟子敢于拒而不见;当政者纵有高官厚禄,但是不行仁政,孟子丝毫不为之动心,展现了战国时代文士特有的风采和魅力。由于他继承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功绩卓著,思想精深,所以在后世被称为儒家的“亚圣”。

参考资料

《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