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预习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3、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2、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请你好好准备一下吧!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称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二、《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南宋朱熹把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三、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仁政思想——亲民、用贤良、尊人权、同情心、保民而王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论语》十二章: 2、《大学》: 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2、完成每课思维导图。 3、欣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以及它们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重点难点】 完成每一课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儒家经典思想。 【学习活动】 活动一:怎样理解“礼、乐、仁”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怎样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 活动三:请分别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等角度理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活动四:儒家提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活动五:试表述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活动六:“由是观之······犹其有四体也”这几句话是怎样表达孟子的观点的?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学习活动】 1、完成一篇关于儒家经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自评互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