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文明转移到了古蜀国

 老喻猜古 2019-07-19

喻民俭/文

夏朝文明转移到了古蜀国。为什么会转移到古蜀国?因为那是大禹的家乡。当年大禹离开家乡时,就为子孙后代走投无路时留下了后备基地。

一、古蜀史脉络

古蜀国横断山中原住民是炎帝部众,成都平原则是西陵氏。炎黄结盟战胜蚩尤后,炎帝隐居于蜀南部的横断山中。黄帝与西陵氏的嫘祖成婚,控制了西陵氏居住的蜀中的横断山以北地区,并封西陵氏族长为蚕丛侯,掌控蜀中。黄帝曾沿炎黄走廊(即如今的零关古道)去若水与炎帝会唔。黄帝二十九年,黄帝与嫘祖的次子昌意就出生在若水。黄帝七十七年,有个奇怪的举动。把他的两个嫡子降居到了蜀中,长子玄嚣居江水(岷江),即今成都的新津县宝敦遗址。次子昌意居若水(雅砻江),今攀枝花盐边县内。这是为什么呢?打开地图看,成都的新津县离横断山的入口不远,攀枝花是横断山脉腹地。两地间有炎黄走廊(今零关古道)相连。想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黄帝把两个儿子降居蜀中,是等待炎帝挑选女婿或孙女婿。待生下有黄帝和炎帝血脉的孩子后,再悉心培养,接黄帝的位子,巩固炎黄联盟!那年昌意已48岁,生育能为肯定强于他的哥哥。所以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叫颛顼。炎黄二帝都很满意。教育颛顼的重任主要由少昊担任。少昊就是玄嚣。昌意在若水完婚后,玄嚣被改封到东夷的少昊之国。但只是打发儿子就国,他留在黄帝身边处理日常政务。颛顼十岁时,少昊就手把手地教他处理国家大事。颛顼二十岁时,黄帝登仙。少昊将颛顼扶上帝位。在位七十八年。是五帝的第二位。正是因为炎黄二帝的提前部署,当炎帝部落的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时,炎帝部落都不支持共工,气得他象神话中的共工那样用头去撞不周山。颛顼把帝位传给了具有黄帝与东夷血统的玄嚣的孙子帝喾。有效地促进了与东夷的融合。我觉得,黄帝和他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在接黄帝的班这个问题上,有一种共识,就是除了德能之外,还要有利于炎、黄和东夷三方的融合。

颛顼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蜀中,是为柏灌侯。柏灌与蚕丛共治蜀中二百余年。柏灌的侯府是在玄嚣所筑之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增加了几座附城。柏灌这一支到禹是第七代。虽然《史记.夏本纪》说鲧是颛顼的儿子,但鲧是尧的大臣,仕尧时距颛顼逝世已有百年,明显不可能是颛顼的儿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这与《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一致:禹为黄帝和嫘祖的耳孙,也就是九世孙。因此禹就是颛顼七世孙。禹的父亲是鲧,母族在北川,禹出生在北川。柏灌一族受鲧牵连,被舜代尧执法,“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于是柏灌一族被流放到山东,变成了东夷人。逆境中,禹处变不惊,任主城荒废,以示对舜的决定的尊重,将附城交给不在流放之列的亲戚照管;与舜商议调若水一带的亲戚北上守护祖地。因北上人马和舜、禹都是颛顼一系,舜同意了禹的请求。禹再与蚕丛商议让出一块地盘;向南方亲戚发出求救,要求派人北上,守护蜀中祖根父业。禹在南方有什么亲戚?颛顼的父系和母系皆在南方。

南方亲戚很快北上,驻扎于三星堆一线,是为鱼凫集团。鱼凫集团住在盐亭、北川和宝敦组成的三角形中,便于对三地的支援。于是蜀地成了禹族的后备基地。

随着禹成为国家领导,给鱼凫封了侯。由蚕丛与鱼凫共治蜀中。

二、夏朝对后备基地的建设

成都十二桥的房屋建于夏朝,但一直空置到夏朝灭亡后,禹族的子孙和夏朝遗民才入住。成都十二桥文化的考古有证据。网友汪时秀聊天下,《十二桥遗址群各期的年代》中有数据:“十二桥遗址群第一期第I段的典型陶器与三星堆一号器物坑的基本相同,它们的年代也应相差不大,第1段的年代也应不晚于殷墟二期才是。关于这一点,碳十四的测年数据也提供了佐证。十二桥遗址群第一期第1段的碳-I.四数据共2(碳十四数据均摘自注释书,下不一一注出),测年结果一为公元前2037一前1787(标本ZK-2132的树轮校正年代),另一为公元前18781641(标本BK86095的树轮校正年代)。这两个数据的树轮校正年代相当于夏代。”这里出现的碳十四数据,早于出土陶器年代特征的情况正好说明,房屋建设好后并未启用,是后备基地无疑。从碳十四数据看,太康失国时就建了一部分。过了百多年又继续扩建。

三、夏朝文明转移到蜀中的证据

考古学已证明,“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夏朝遗民西迁,史书为何没有记载?史书没记载的东西太多了,但商朝的统治者心知肚明,时刻关注着蜀中的风吹草动。经常都想着要伐蜀。说白了,商朝管不到蜀,蜀仍在夏朝人的手中。

第二类证据是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的夏朝文明因素。如青铜神树的源头就是山东日照天台山的这块祭祀碑(见下图)。

这是一块书画同体的石碑,碑所处的位置在古少昊之国,周围是羲和部落遗址,因此断定此碑比《山海经》早,有四千二百年以上,堪称中国画的老祖宗。去年民间学者马贺山,对碑上的文字进行了释读(从那群人开始,顺时针读):夏日,星月,王凶,焚吉。他解释是:夏人祭拜日月星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凶化吉,能迎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台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进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凶化吉,于是,先王与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顶,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马贺山所说的夏人不是夏朝人。而是华夏人。老祖宗伏羲、女娲是华胥族,胥和夏相通,所以中华又称华夏。

我读了两月,终于发现碑的中间画的是十日图。那群人其实是九个古夏字(有一个被风化掉了),是九只驮着太阳的金乌。一个太阳在天上,一只金乌驮着太阳站在待飞区,准备第二天起飞。另外八只金乌在旸谷中休息(非常遗憾,休息区的一只金乌抵不住岁月的侵蚀,被风化了),合起来正是十日。正是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太阳神鸟。是谁将东夷文化带到了古蜀国?夏朝遗民!别忘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第三类证据是夏朝文字。

这是三星堆出土的夏朝文字:

金杖上是中原的象形字:鱼凫王。因与商朝对立,所以鱼凫称王。

下面是三星堆出土,可能是解放前就流落民间的文物上的文字。

夏朝遗民摹写的夏朝以前的文字:

夏朝遗民摹写的夏朝官方文字:

  天禹先祖。

夏朝遗民用和甲骨文比较接近的夏朝文字书写的文章:

夏朝遗民对二十八宿的研究:

     十六宿?

     女土蝠?

古蜀国本就是禹族的祖根父业。落难了的人没有道理不回家。

四、十二桥文明是夏朝文明的延续

随着夏朝的灭亡,后备基地启用,成都十二桥及周边住进了夏朝遗民和禹族子孙,形成了十二桥文明。十二桥文明应始于商初。十二桥文明与三星堆文明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指十二桥向三星堆输入了夏朝文化,东夷文化,并与鱼凫集团原有的炎帝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三星堆和金沙文明。而鱼凫王(商代是王,周代是侯)则是禹族的代言人。区别在于,十二桥是夏朝遗民的文化,是夏朝文明的延续。从三星堆流散在收藏家手中的玉刻文字看,十二桥遗址有夏朝文字刻在玉石上,可能有夏朝遗民编著的夏朝和夏朝以前的历史书,有许多的古籍。因为十二桥文明持续的时间是一千多年,而且生活安定,足够夏朝遗民中的学者去慢慢地书写编辑。

有夏朝遗民处就有禹王宫。我猜测,在十二桥一带,有一座商代初期到春秋时期的禹王宫遗址,规模和辉煌程度不比三星堆差。那处禹王宫,祭祀的是夏朝的祖先,是夏朝文明的延续,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有所不同。

正是,夏虽亡犹未亡,偏安古蜀。三星堆和金沙,鱼凫之都。十二桥古遗址,夏遗民住。秦兵来避走进,横断山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