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持人波尔: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柴可飞 2019-07-19

前两天,参加朋友的一个公益性电影观影团庆典,按照朋友提供的定位去到那里。发现,这个地方怎么如此熟悉,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常常流连的电影院吗?它们的位置几乎一样,不同的是,现在的保利影院藏在摩登的Shopping  mall里,而曾经的“劳动电影院”(后来恢复为“惟一电影院”),只是街边一栋普通的二层楼。

虽然当时的电影院建筑外观和影院设施设备完全不能和现在相比,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那栋贴着电影海报的建筑物就像是一座被施了魔法的城堡,深深地吸引着我。

艺术梦想的启蒙

对于电影的热爱,始于孩童时期。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看电影差不多就算是最好的娱乐节目了。由于影院少、影片少,一部片子通常要放映一个多月。院少人多,想要在售票窗口买到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新行业应运而生——卖“着急票”的黄牛党。

每个周末,我和姐姐就成了买“着急票”中的两员,两个单薄的小小身影穿梭于大批买“着急票”和卖“着急票”的人群之间。

我们的成功率非常高,几乎总能如愿以偿地得手连大人们都很难买到的“着急票”。运气好的时候,我们甚至还能把两个人分别买到的分开的座位换到一起。不过有时候这“着急票”买得是真着急啊!

心心念念的热门影片,大家都想先睹为快,转手出来的票也就特别的少。这种情况下,即使已经开始放映了,我们也会执着地等下去,因为有志在必得的信念跟勇气,大多数时候还是会成功的,那时候我们就会欣喜若狂!

那时,同一部影片看上三五次属家常便饭,看上十几遍的也不在少数,《追捕》《人证》《叶塞妮娅》等都是看了十几遍的;《佐罗》《巴黎圣母院》等也看了近十遍,每次看,都是兴致盎然。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时代他们可以学的、看的、玩儿的,真是太多、太丰富了,实在是羡慕他们。

职业与梦想的奇遇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电影院就是我心目中至高的艺术殿堂,影片中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乐,冲击、震撼、牵动着小小心灵,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慢慢堆积出一个清晰的梦想雏形——当演员!

之后学普通话,报考艺术院校表演专业,以及给导演写自荐信等经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与当演员的理想失之交臂,不过老天自有安排,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最后幸福地做了和演员挨上一些边儿的工作。

到电视台工作不久,有一天接到电视剧部张鲁和陈俊中导演的邀请,想让我为他们青年摄制组拍摄的电视剧《天和地之间》中的女主角配音。全剧总共只有三个人物,男主角是由当时出道不久的孙淳饰演的,他自己配音;女主角和她父亲的扮演者都是战旗话剧团的专业演员,父亲也是由演员自己配音。

和专业演员一起给电视剧配音,而且还是女主角!在兴奋雀跃的同时也觉得紧张得不得了,毕竟,那时我才刚刚工作几个月,没有任何演戏和给影视剧配音的经验。幸运的是,整个剧组从导演、演员到录音师,都对我这个新手关爱有加。导演不满意的,我自己不满意的,所有人都陪着我不厌其烦地一条又一条地录,直到达到预期效果为止。

特别清晰地记得有一场戏,我要带着角色复杂的感情对着大山放声高喊:“哥!”因为年轻,欠缺生活体验,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真是把我给难住了,无论如何就是找不到感觉,录了N条都不满意。

当时,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有耐心地静静等着我慢慢找感觉。我边感动边对自己说:要争气、加油!不要让大家等太久!孙淳就一直站在我旁边跟我搭戏,配合我一遍又一遍地去琢磨属于人物的特定内心感觉。好不容易,终于,那一声“哥!” 喊对了!

前进的脚步

每一次,我都像第一次站在话筒前一样,永远带着新鲜感,充满激情!

第一次的影视剧配音尝试让我爱上了配音,有机会在平日的常态化工作之外,用自己的声音去完成对角色的二度创作,觉得非常过瘾!

随着职业生涯中的不断历练,才体会到,我的最爱原来是配音。每一次,我都像是第一次站在话筒前一样,永远带着新鲜感,充满激情,那种完全忘我的感觉,于我来说,真是极大的享受!

电影《莆田进行曲》配音片段

阿寅 配音:星星梭朗读会发起人 郭星

之后我相继参与了《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死亡红纱衣》《天堂之爱》《德洛姆布什一家》等电视剧和译制片的配音,在北京进修实习期间又为央视的一些译制片进行了配音。两百多部(集)的影视剧配音让我尽情体验到了剧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和创作乐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音远远不像现在这样这么简单方便,仅有的两个话筒收录所有角色的声音,配音演员都是聚在一起录音的,配音剧组氛围总是特别的好,大家都对配音创作充满激情。最好玩儿的是录群杂戏的时候,十来个人抢两个话筒,连录音师也站到了话筒前,想过一把配音的瘾,大家又喊又笑又叫的,场面十分地嗨!

为了完成每天预定的工作量,通宵达旦地录音是常态,谁要是累了、困了,或没戏时就直接躺在录音棚的地上睡了(浮图关老台的录音铺的是草席,要脱鞋,很干净),那时候真的是累并快乐着!我特别喜欢那样的工作方式。

时代的更替

配音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却少了交流感和激情,不得不说有些遗憾。

好多年以后替《山城棒棒军》续集配音,按制片人安排的时间到了录音棚,除了导演和录音师就没有见到另外的人,我纳闷儿地问导演:“其他人都还没有来吗?” “他们已经录完自己的了呀,就剩你的了!”他说。哦!原来,我太不与时俱进了,此时早就是配音演员互相不用见面,采用不同的声轨各录各的了。

我当时觉得一阵失落,觉得新的方式虽然既方便又有效率,但总觉得还是不如大家面对面地相互刺激、交流、更能激发真情实感。由于没有现场的真实反馈,往往会显得语气过于平,有时甚至连角色之间的对话都不在同一个调上,总觉得少了一些交流感和激情,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现在,大多数观众在欣赏外国影片时,更愿意选择原声加字幕。曾几何时,译制片配音,更多时候已经成为了语言艺术爱好者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和一项大众娱乐节目。就像卡拉OK一样,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时打开手机软件,为自己喜爱的角色配音,从而娱己娱人。

对于我,配音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她还紧紧连结着我生命中那些或青涩感伤或令人欣喜的岁月……真心感怀那些站在话筒前,沉浸于角色之中,用声音去塑造人物,诉说故事的日子。我想,正是由于这些时间与情感的堆积,才让从前那个在电影艺术大门前流连徘徊的小小身影,从此站到了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编后记

谭波尔,早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就是重庆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演员,至今仍担当《重庆新闻联播》主播。曾从事新闻播音、谈话节目、综艺节目主持、影视剧表演及配音等多项工作,是重庆广电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在接受「汇声」约稿后,她坚持撰写文稿至凌晨三点半,生动的描述将读者瞬间带回那段资源匮乏却又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也让我们看到了那名站在电影院前的小女孩怀揣的电影梦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令人深受感动!改变的是年华,不变的是初心,愿波尔艺树长青,不负韶华!

“汇声”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主持人微信公众平台,每周推送一期主持人的朗读作品。如果你也热爱朗读,如果你也有动人的故事,欢迎你加入我们,与我们一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汇朗读”......

发送声音作品(体裁不限)以及你的联系方式到cbghuisheng@qq.com,将有机会和广电主播们一起录制作品。

主编:冉义国

责任编辑:陈霓  邓科

执行编辑:丁军

统筹:王童

----

重庆
 汇声,倾听你的朗读,汇聚声音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