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盛夏,叫北京西路

 李杨葫天瓠地记 2019-07-19

提起北京西路,好像总是绕不开“秋意浓”的刻板印象。

那么,离开了金黄的银杏,褪去南京最美秋天名号的它,又还剩下什么呢?

七月的午后,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斜斜地伸展着枝桠,阳光从茂密的梧桐叶间穿过,落在柏油马路上形成了斑驳光影。

此时的北京西路,美得刚刚好。

找到北京西路的方法很简单。

从鼓楼地铁站出来,避开熙熙攘攘的小贩和行人,绕过鼓楼广场的蓝天白云,当你从喧嚣走进安静,从烈日走进树荫——

恭喜,你来到了北京西路的夏天。

东西走向的北京西路,连接着草场门和鼓楼广场。

全长3412米的它,以宁海路为界,一半是梧桐一半是银杏。于是每一个春夏和秋冬,深邃的金黄和浓郁的翠绿在这里交替上映。

明明地处市中心,明明周围是林立的高楼,可是北京西路却用连片的绿色,隔绝出了一个夏意满满的世外桃源。

高大繁茂的枝叶在头顶洋洋洒洒地编织出一张绿色的网,柔柔地接住头顶恼人的骄阳,为行人和车辆送去了一路的清凉。

满眼的绿意不仅带来了清凉,更给这条路镀上了一层文艺清新的滤镜。

不需要特意找什么绝佳机位,随手拿手机定格下的画面,po圈后三分钟内都能收获到五个以上的“这是哪儿?”

和颐和路片区相连的北京西路,让人一秒穿越到民国。

暖黄的砖墙,窗边生锈的栏杆,被垂落的法国梧桐包围的圆形墙顶。时光在这里停驻,流转的光影与历史记忆在这里交叠。

道路两侧灰青的围墙内坐落着的民国建筑,整齐的梧桐树静静地守护在身边。

走在北京西路上,浓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于是在这里你终于和传说中的金陵打了照面。

每一个住在北京西路附近的南京人,记忆中的夏天,都有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梧桐,和那个被盈盈绿意包裹的自己。

在北京西路,遇见南京最美的夏天。



以北京西路为中心,一路排列着天津路、上海路、云南路、宁海路、玉泉路、莫干路、西康路、虎踞路……

三公里长的北京西路,却串联起了南京80%以上的网红路。

鼓楼头条巷、鼓楼二条巷、鼓楼三条巷、鼓楼四条巷、渊声巷、金银街……

就像在颐和路转盘永远不能一次性找到正确出口一样,能在北京西路上不迷路的,都是20年起步的老鼓楼人。

高校云集的北京西路,人均学历绝对可以排进南京top3。

在这里的每一个转角和回眸,迎面而来的那个拎着烤鸭的老者都可能是某个高校的教授。

如今的北京西路,是毫无疑问的江苏省中心。

可若是将时针拨回百年前,那个时候的北京西路没有梧桐也没有银杏,往西直到城墙都是一片荒芜的农田。

最开始的北京西路,只有宁海路至西康路一段,短短540米,当时的它还叫北平路。

如今道路两旁的西式花园洋房,也是在那个时候落成的。

作为文物被保留下的他们,曾经是法国大使馆、荷兰大使馆、印度大使馆、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

紧闭的院门内,锁住了那段风云变幻的金陵岁月。

北京西路的发展,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一路向西。

四十年代先是向西延伸了590米,当时的北京西路还是很荒凉,只有路南的一侧的“AB大楼”孤零零地树立着。

1954年起,北京西路又向西延伸至今石头城路。

11路是当时的“红牌”,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着公交车晃悠到底站,在电校门口调头,草场门外就是秦淮河,再往西的路还是沙石路面。

1958-1959年,北京西路鼓楼广场至宁海路段辟建,并加铺沥青路面。

至此,与北京东路一同横贯南京城区的主干道终于形成。

北京西路上的每一处路口,都藏着一段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

而这些记忆都在这一路树荫的包裹下,渐渐融化成了这条路,乃至这座城的从容气质。

每一个老鼓楼人的记忆,都是由北京西路串联的。

如果说浓厚的历史感是这条路的A面,那么鲜活的青春气息就是这条路的B面。

南大的鼓楼校区是这条路上名副其实的“元老”,在北京西路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同学时,其前身金陵大学就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喜欢从南秀村的小路走去南大:

年代感十足的居民楼,上坡下坡的蜿蜒小路,还有顺次排开的咖啡馆和小酒吧……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汇聚成了这座高等学府别具一格的后街景象。

南大操场上,遛弯的老人和跑步的同学一半一半。

旁边篮球场上流汗的男生,看台边停留的女生,在同一片梧桐树荫的覆盖下,和散落的光影一起氤氲成了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南大斜对面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是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当然这里更为大家熟知的,是作为三毛笔下念念不忘的白月光。那个她以一场唱歌跳舞表演通过考试,被允许做幼儿生的地方。

曾经在北京西路上狂奔的少年,大多最后都拐进了玉泉路。

玉泉路一号,曾经二十九中的所在。很多年后我们还是忘不了,那个藏在绿荫中的迷你校园,还有那碗飘着蛋皮和韭菜末的小馄饨。

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满墙的爬山虎绿得深沉。

拍照打卡后,你还可以骑着单车一直向前,然后来到南师大的门前,再去东方最美校园看一眼。

北京西路的尽头,南艺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隔街对望。

北京西路74号,曾经是南京电力专科学校,也就是如今南工程的前身。

现在的它,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所在地。

每一年的年末,无数的青春面孔在这里汇聚,他们手持梦想,点燃了金陵城内一个个不能再寻常的寒冷冬日。

从小学到大学,北京西路给青春画了一个圈。

这里是很多南京人前半生的起点,也是很多外地人和南京这座城市的初见。四年或十年,他们用脚步丈量了北京西路的每一寸,然后把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了这里。

在南京,没有一条路能像北京西路一样,将校园文化、政商文化与市井街巷完美融合,然后在时光的流转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

七月的绿色,青春的回忆,城市的遇见。

那些年,有一种盛夏,叫北京西路。

南京吃喝玩乐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