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反抗”的小说名著,一直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好教材,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早期的《水浒》故事曾是一部“民族斗争”的史诗,主题原本是“抗金”,这一点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
《水浒传》全称原为《忠义水浒传》。这个“忠义”跟儒家伦理“忠孝节义”的“忠义”不尽相同——我们都知道,宋江起义后不久,北宋王朝即亡于女真人之手。康王赵构编造了“泥马渡江”的神话,跑到南方重建政权,史称南宋。普天下忠于宋王朝的汉族百姓纷纷拿起刀枪抗击金人、拱卫王室,他们打出的旗号上,就大书“忠义”二字!
当我们翻阅这段历史时,常能见到这样的称呼:“忠义民兵”“忠义巡社”“忠义人”“忠义山水砦(寨)”“山寨忠义之民”……指的便是这类抗金组织。连一些本来跟朝廷作对的“盗贼”,也都转而接受赵宋王朝指挥,打起“忠义”的旗号,调转枪头一致对外。
也就是说,在南北宋之交,“忠义”一词承载了特殊含义,代表着一种抗金的态度,成为坚守民族大义的标志!
宋江一伙的传奇故事,也正是在两宋交替的年代流传开的。受着时代风气的熏染,故事里的宋江当然不能避开“忠义”思潮的影响。——假使说书人此刻还一味夸赞宋江如何跟朝廷做对,岂不是把宋江往“汉奸”堆儿里推吗?
在那场民族战争中,也确实有人当了汉奸。例如有个北宋高级官员叫刘豫的,身负守土之责,驻守济南。后来却投靠了金人,在河北大名建立了汉奸政权,国号“大齐”。有学者研究说,《水浒传》里留守大名府的梁中书,便是影射这个大汉奸!而梁中书的手下爪牙李成,在历史上正是刘豫的手下悍将!
宋江呢,作为梁中书(汉奸的化身)的死对头,当然是站在赵家王朝一边的——今天的《水浒传》主题,也仍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啊。
说早期《水浒》主题是抗金,有没有版本根据呢?当然有。
有个明代文人吴从先,写过一篇《读水浒传》。奇怪的是,他读的这本《水浒传》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大不相同。学者们习惯上称它为“吴读本”(即吴从先读的本子),简称“吴本”。我们把“吴本”跟“今本”做个简单对比,便可看出主题的不同来:
首先,吴本中宋江起义的时间不是北宋末年,而是南宋初;当然,都城也由北宋的开封,转为南宋的临安(即今日之杭州)。
其二,宋江等聚义的地点也发生了位移,山东梁山泊被搬到了江苏“淮上”,即淮河岸边——在南宋时期,那里又称“淮甸”,是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之一。
其三,今本《水浒传》中有个情节,写柴进偷入皇宫,见御屏风上写着“四寇”的名字,是“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而吴本中偷入宫禁的人是戴宗,“四寇“的名字也改为“淮南贼宋江、河北贼高托山、山东贼张仙、严州贼方腊”。
其四,最重要的是,宋江义军的反抗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反抗官府,转而成为维护赵宋、抗击金人。
据吴从先介绍,吴本宋江曾多次拒绝落草为寇,后来不得已上山当了老大,头一件事就是率领大家宣誓,誓词的主要内容即:“宋室流离,金人相扼,苟能我用,当听其指挥,立大功名。此寄命之乡,非长久之计也。”(大意是:赵宋政权漂泊无助,金人又咄咄逼人,如果朝廷能任用我们,就应听其指挥,为国立功。这个山寨只是暂时的避难所,当强盗不是长久之计)
很显然,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主题宗旨,吴本都与今本大不相同,体现了南宋抗金时期的水浒故事面貌。
我曾撰文论述:吴读本是今本《水浒传》的祖本之一,而另一祖本是《大宋宣和遗事》。也就是说,今本整合了吴本与《宣和遗事》两派水浒故事,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今本中还能找到“抗金”主题的印迹。试举几例。
(一)如前所说,小说书名中即嵌有“忠义”二字,这是抗金的标志。学者还曾发现一部早年出版的《水浒传》残页,中缝的书名简称不是“水浒传”,而是“忠义传”,可见“忠义”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
(二)宋江一坐上头把交椅,立刻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是对抗金目标的郑重宣示。
(三)打曾头市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而曾头市的头领“曾长者”乃是“大金国人”,梁山开山领袖晁盖正是死于曾头市,此为不共戴天之仇,背后反映的正是民族矛盾。
(四)涿州好汉段景住曾偷了一匹“大金王子”的坐骑“照夜玉狮子”马,结果被盘踞在曾头市的“大金国人”曾家五虎劫去了——这段情节中接连出现金人的身影,向读者透露了早期水浒故事中的抗金信息。
(五)今本中的“大破连环马”,也是暗用宋金战争素材。
按《水浒》介绍,“连环马”战术是将战马“每三十匹一连,却把铁环连锁,但遇敌军,远用箭射,近则使枪直冲入去,三千连环马分作一百队锁定”。——这是由金人的“拐子马”演化而来。“拐子马”又称“铁浮图”,即人和马都披上“重铠”,每三骑用皮条连为一体。众多拐子马同进退,犹如一堵墙,所向披靡。不过在抗金名将刘琦、岳飞的打击下,拐子马也曾遭遇惨败。而小说中官军连环马,也同样败在梁山好汉的钩连枪下。(不过据清人考证,所谓金人拐子马战术,很可能是讹传。试想,将三匹马连在一起,让它们共进退,是那么容易的事吗?再者,假如其中一匹受伤,另两匹岂不被拖死?)
(六)今本中的宋江征辽,其实也有抗金的影子。例如小说中的契丹军官有兀颜光、兀颜延寿等,其实“兀颜”乃是最典型的女真姓氏。而书中的契丹官名“孛堇”,也正是女真人的官衔名称,契丹人是不用的。
当然,这样一看,小说中宋江最终受招安,也便有了充足的理由:当异族入侵、生灵涂炭时,任何反官府的行为都是背离民族利益、不得人心的。接受官府的统一指挥,调转枪尖一致对外,是反叛者唯一正确的选择。
有一段时间,我们痛批《水浒》,大骂宋江是 “投降派”“软骨头”,这显然是没弄清小说背景的缘故——在那样的背景下,如果宋江还坚持不“投降”朝廷,或阳奉阴违,那无疑会成为民族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