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课堂】《太上感应篇》5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9-07-20

 2015-05-31

《感应篇》所列善恶,虽大半从事迹上说来,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应之机也。一正其心,诸善毕集,读《感应篇》,当思此旨。

---止唐先生


20131013觉中讲解太上第五讲

经文内容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讲课内容

《感应篇》我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了,讲得也比较慢,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在于要学多少文字,首先是我们要搞清楚在修持上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第二个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这个我觉得应当要交流一下。这种交流所达到的相互启发作用从某种角度上看比我讲课要重要得多,主要是我们要形成一种风气,学了要去行,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纸上。这就像治病,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人得病的原因有很多,怎么把病人的病因找到,最后通过一种医术,慢慢的过渡到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上,然后自己把自己的病给治了,这才是彻底的帮助他。因此我们得有个依托,而传统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它总是在功夫和境界达到有机统一时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刚才讲农村的一些事情,刚好就印证了我们今天《感应篇》要讲的几句话。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里面讲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我们在讲的时候一般都会认识到,但是在犯过当中我们就会忘记它。没犯过的时候我们能认识它,有过的时候我们就会忘记它,这就是改过的难。人的过从因果上来说,过是一个因,那么它要回到我们自身上会得什么结果?就是老天要把我们一个东西给夺走了,一个是“纪”,一个是“算”。一纪我们知道是十二年,就是我们犯大的过错,要减十二年的寿;犯小的过错呢,叫夺算,上次我们讲过“算”是一百天。当然这个不是数学,并不是说所有的过分为一个大过和一个小过,然后分别记十二年和一百天,它不是这个概念。这只是说明我们过犯得大,我们寿命赔出去的就多,过小就赔得少,它是动态的。现在我们发现社会上有种现象,就是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大家很追求养生。现在我们各种文化要想走的开,必须要抓住养生,因为这个大家感兴趣。无论是电视节目也好,讲座也好,涉及养生的东西往往感兴趣的人是最多的。这个也很自然,因为我们人都希望活着,自然要关心自己生命的质量,都想活得好,活的久,这是人之常情。但真正要活得久又要活得好,在整个人类里面的比例是很少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养生的方法千奇百怪,什么都有,都在试。可是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不管运动也好,营养也好,现在还有高科技等等,都会冒出一些特别让我们心动的方法。但是我们想想当初的激动,试过一段时间,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甚至有些都出了一些很不良的后果,差不多是这样,那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在追求这种术,追求术本身没错,但是我们错就错在什么地方?你就忘了那个道了。过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是针对“中”而言的。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不及和过都是失中,什么是道?道就是得中了,合理了。合情合理这个叫中庸大道。我们太关注术的时候,什么东西有营养使劲吃,你吃多了不是就过了吗?也就是说你这个术它帮助你失去了道。术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你怎么把这个术用得恰到好处,这是需要学习的,需要经验的,需要境界的,需要教育的。所以我说医院和药店里各种药都有,可是要是没有一个好医生,这个药有还是没有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因为你有药乱用比没药还糟糕。所以我们学习学什么?主要是冲着这个道去学,怎么去找合情合理的这个度,找这个中,这是我们一辈子要修行的一个东西。

我们对于“过”往往不太敏感,这个不敏感也跟老天对待人的一种方式有关,就是我们平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呢好像有些人老做坏事还能逍遥法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恶报,有些人很善他怎么就是倒霉,于是总给人一种相反的感觉。这是因为在人和天的这种关系上,我们有时候总是很局限地去想这个问题的,因为时空对人起的作用因为距离远近、速度快慢、时间长短等等,它对于我们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灯如果很亮,我们眼睛会受不了,或者很烫,我们也会受不了。太阳那么热,可是因为它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也不觉得烫。因此它实际上作用到我们身上,因为一个时空的问题,我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天是无所不包的,也是极其广大的,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所造的这种业,身、口、意所做的这些事情,我们做了它就留在那,在整个时空里面,它是待在那边的,那么它是怎么反作用到我们身上的呢?主要是缘在起作用,这个缘就是时空点,碰到一种特殊的时候才对于我们起反作用,有时候因为太远它不马上起作用。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这种过尤其是小过,我们的敏感性是很差的,很差就有个问题,就是这些小过,积多了到一定时候就变大过了,而且小过积成以后的大过是最难改的。我们现在说慢性病难治,慢性病怎么来的?慢性病就是好多不良的习惯和思想刚开始它不太大,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比如睡觉不按时,吃饭没节制,运动不合理,与人交往有时候失中等等,就是这些事情在平常的场合,它反作用力不大,无所谓,于是这个地方我们不警惕,然后天天犯,越犯自己的惯性越大,然后小过积累会越来越多,你做事的习惯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就觉得有点不可收拾了。所以我们修持,为什么越往后修越觉得自己好像越不行,本来觉得自己是英雄,结果修着修着就变狗熊了,到最后连狗熊都不是了。我们这双眼睛如果没有经过修持,是看不到自己缺点的,它总是喜欢向外看别人,认为别人有过,自己没过,所以感觉特别好。当有朝一日你翻过来看自己的时候,这时候你看不到别人的过,别人的过都是自己的过,觉得自己的过越来越多,这个就是平衡的。当你觉得你是英雄时,别人看你是个狗熊;当你觉得你是个狗熊,别人看你是英雄。但我们人又特别看重自我感觉,自我感觉好就觉得好。所以这里面“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我们人的这种过,对生命本身是直接起到影响的,如果这个观念一树立起来,你会表现出什么样的一种现象呢?对社会上讲的什么万能保健品,你可能就不会太热衷了,因为你看到了它的两面性。然后你对伦常上面的这些道德,怎么对身边的人,家人也好,单位里也好,怎么样的实行恕道,就是“做事须行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这个东西你会看得很重,这你要是变过来了,我们的命运就会彻底改变了。人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里的,不是老天强加给你的,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倒霉了你不会拼命找人看相算命,给你指点一条生路,因为生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们能去悟自己的缺点,能去改它,当下就开了一条生路。如果我们不找自己的问题,只找外在的东西,那我们就是在走死路,不是生路。

这两句话是《感应篇》把上面的部分总结了,就是说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从老天的角度看好像是老天对我们的惩罚,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下面讲既然做坏事有过,我们的生命会受到影响、损耗,那么我们想活得久,活得长,活得快乐,就必须避开一些经常犯的过。经文里面把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主要过错、恶事给罗列了出来,这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对照方便,可以直接拿来去行的。这么多的过放在短短的一千多文字里,在过去经文里面是很罕见的,那么它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就是你在行善以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过。所以我们的下手处是“知非改过”,它把“非”给你列好了,然后你对照这个东西去改自己的过,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每天去反省有没有犯这些过错。这些过错如果全能够避开了,行了,长生就有望了。我们知道现在过年过节都给人送福,这个福字是大家都喜欢的,福的反面就是祸,两个字看起来有点像,它对我们的生命是两种作用力。福是我们在一生当中,通过学习去明白这个道,然后去行这个道而得到的一种回报,这个叫福;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我们所想、所做、所思违背了这个道,我们受到道的一种制约,那就会感应一种灾祸。平常我们讲“五福临门”,这个福古人又给它进行分类,分为五种福气。一个人要有福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也是有一定的指标在里边的。在《尚书》里有一篇著名的《洪范》,“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洪范”就是大法,大法是什么?我们的文化传承很久了,三皇五帝一直这么下来,圣人都是明天理、明人心的,他们通过政治治理,目的是教化民众,把民众带向幸福康乐,这是我们中国政治唯一的也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我们讲政治是对的,必须讲政治,利己利人,成己成人。成己我们正在学,成人则是通过教化。做官是“学而优则仕”,你学有余力就去帮别人,这才是做官,所以政治在我们文化里面它完全不肮脏。《洪范》是武王取得政权以后,马上面临怎么治理民众的问题,这是国家的一个大事。当然他也不会不知道,但他还是虚心向有道之人请教。《论语》里孔子“殷有三仁焉”,其中一个就是箕子,比干是被剖心了,箕子假装变疯了,所以他命保住了。因为他是有德之人,有道之人,武王就虚心向他请教,然后他给武王讲大禹把历代治国最重要的几条原则总结出来,这个就叫《洪范九畴》。九畴就是九类,实际上我们中国的政治要成功的话,都逃不出这《洪范九畴》,具体哪几畴我们现在不去讲,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详细地去学习它,因为它太重要了。

九畴里面最后一畴就讲到五福,第一福就是“寿”,放在五福之首。我们讲人如果短命的话,没有了身体作载体,就算后面有再多的福它都等于零,所以他把寿放在第一位,而做坏事夺也是夺的这个寿。《黄帝内经》里面讲人如果能活到天年,也就是真正把老天给的生命过足,那要一百二十岁,自古以来活到天年的人并不多。好多人都是活着的时候不明天理,行为方面“过”太多,因此身体就受损了。除了寿就是“富”,富是有财产。人活着无论是保养身体也好,工作也好,都要有财产作为一种物质保障。马克思对于这种物质方面非常注重,他认为“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没有经济就没有了载体。所以无论是维护自己的生命还是孝养老人,都需要通过富来保障。第三是“康宁”,就是寿命长。人要总是被各种疾病缠身也难受,这叫活受罪,所以身体还要好。“康宁”两个字我想应该是把身心的健康都放在里面了,“宁”应当是指我们心理上的健康,没有忧愁、恐惧、怨恨这些负面心理,你就是很安宁的,没有那么多烦恼,身体活动也自如,该做什么都能做得了,而不是整天躺在那边让人伺候,这个也很重要。下面讲“攸好德”,“攸”是所的意思,有人也认为它没有什么含义,但都是说一个人所爱好的是德。我们人有不同的爱好,有些人喜欢搓麻将、打游戏,有些人喜欢赚钱,可是你这个人如果爱好做善事,这就是老天给你的一种福分,当然这个福分也是我们自己过去做善积累形成的一种惯性。我们去观察观察,如果这个人特别有钱的话,通常他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布施,他如果财物多,就喜欢布施财物。所以好德是一种福,因为通过这个给他以后积福。最后一个是“考终命”,“考”就是老,你活到你该活的年纪,没有遭到横祸,古人叫“寿终正寝”。往往好多积德之人,他死的时候是很安详的,这个叫五福。我们一个人要全部得到五福是不容易的,只有道德越高深,他福的这种回报就越充分,这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你单纯去求福是求不来的,单纯想送福也送不过去,但是我们每发一个好心的时候,实际上这是真正的在获得这个福,每做一件好事,也在得到这个福,这是实实在在的。

《洪范》篇讲这个“五福”,如果反过来做坏事,就得到“六极”。“五福”和“六极”就是上天对我们做善和作恶的一种回报。“六极”第一个是“凶短折”,凶的事情就是很不幸的事情,出一些灾难,横祸,这个叫凶。我们的生命没有活到该活的年龄,突然发生一些很悲惨的事情,结果把命丢了,这个叫“凶短折”,它和寿刚好相反。然后和寿相反的就是“疾”,生病、多病,和“宁”相反的就是“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愁的东西特别多,那人怎么会忧愁?我们人因为一个贪心来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就会有一种忧愁,得到以后也会有忧愁,因为怕它又失去了,所以“忧”的根源在哪?佛教讲是“贪嗔痴”三毒,根源是在我们自己,体现出来就是“忧”。还有一个就是“贫”,就是欠缺物质财富,想做什么做不了,冷了没衣服穿,饿了没饭吃,这个就麻烦了。我们除非能够修到超越物质这个层面,这对我们才能不起影响,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物质对于我们是起很大制约作用的,所以我们不能轻言超越。然后就是“恶”,首先是相貌丑恶,人见人嫌,我们常说“心变相变”,这颗心和相是相关的,所以内心变得善,外形也会慢慢变得美起来,所以丑恶也是一种不好的报应。还有是“弱”,首先是身体不强健,弱不禁风,做事做不了,还有一个就是意志薄弱,没法坚持去做一个事情。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是要追求快乐的,想获得幸福的,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且不只是人,动物也是如此。那如何获得它?《太上感应篇》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就是要改过,这个是至理。我们用功,实际上除了这条路都不太可能。刚才有同学讲到农村里面出现那么多普遍的、负面的灾难,这是什么呀?这是长期没有乡村教育的结果,这个东西很厉害。因为这些因果的道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信了,但简单的讲一些因果的道理还不行,怎么把因果的道理让人听了以后能当一回事而且去做,这个不容易。所以这个东西我们在教育方面,从小孩子抓起特别关键,从小孩就给他确立这样一种因果的道理,让他知道我们人生的好坏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然后把他培养成一种习惯——行善的习惯,改过的习惯,这在教育上极其关键,从小的时候培养,长大就会避免走好多弯路。年纪大了就不好办了,因为思维的惯性比较大,身体的惯性也很大,所以要改变是不容易的。当然他也有它容易的地方,因为受的苦多,负面的味道尝得多,他想回头,所以老天拯救我们人的路,或者说我们拯救自己的路时时都是开着的,就看我们走不走。

(此文未经觉中老师订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