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包罗天下857 2019-07-20

 “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这是一道来自美国微软公司的面试题。

大部分人能想到的答案是:因为圆井盖,人不容易掉下去。这个答案只能是普通,而普通的答案,没法帮你,拉开跟别人的差距。

老路给你说几个答案,你感受一下:

1.圆井盖更方便盖,方井盖在盖的时候要对准四个角。

2.圆井盖可以滚动,理论上比方井盖更方便搬运。

3.下水道大部分是圆形的,圆井盖跟下水道更配。

神奇的是,有面试者坚持认为,方井盖也行,而且给出的理由也很合理,考官也让他入职了。所以,微软考的,究竟是什么呢?

面试的时候问一些奇葩的问题,就是为了考察面试者快速梳理信息,并能够给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答案的这个能力。说白了,就是逻辑。而提升这个能力,最好的教材,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金字塔原理(The Pyramid Principle)”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1973年,首次出版成书,当即引起轰动,至今畅销四十多年,仍旧被无数企业家推崇。哈佛、斯坦福这些名校,都把它当作教材引入。

金字塔这个名字,很形象,对应着思维的结构,你可以把结论看成是塔尖,把论据,看成是塔尖之下的每个层级。

回到开篇的例子,结论就是,下水道井盖最合理的形状是圆形。然后论据逐层展开:

第一个层级,你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索原因:

1. 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 选择井盖,都与什么因素相关?

第二个层级,再进一步展开:

1. 不同的形状的特点,可以分别考虑圆形、方形,当然你要愿意,也可以考虑三角形。

2. 选择井盖的相关因素?可以分为便利因素、成本因素、风险因素。

当然还可以有第三个层级:

比如圆形的特点,还可以分为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

这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链条。

使用金字塔结构来表达,有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别人理解起来更容易,为什么呢?

因为大脑的工作方式,就是自动将零散的信息,按照逻辑归纳在一起,再去记住它。

比如,老祖宗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记住的不是散乱的星星,而是星星组成的各种图案,比如勺子形的北斗七星等等。

再比如,老路请你帮忙,去超市采购。我说:请帮我买苹果、酸奶、地瓜、橘子、牛奶、土豆、葡萄、胡萝卜。

说完这一堆,我估计你一个都记不住。但如果我说:请帮我买三类东西:水果、蔬菜和奶。水果买3种:“苹果、橘子、葡萄”,蔬菜买3种:“土豆、胡萝卜、地瓜”,奶买两种:“牛奶和酸奶”。

虽然你很可能纳闷为什么土豆,地瓜算蔬菜,但是无论怎样,是不是相对容易记住了呢? 

△长按保存分享给需要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金字塔原理具体怎么用。两个方法:

 第一,自下而上地思考 

自下而上地思考,相当于“建造”金字塔的过程。思考问题分三步:

1.列出所有的相关信息,想到什么都先写下来;

2.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共性和差异,然后合并同类项,简化成几个有逻辑关联的要点;

3.以点带面,得出结论。

比如,你有一家书店,问题是,怎么赚更多的钱?一瞬间,就有很多个想法。随便说几个:卖咖啡、卖工艺品、多营业几小时、少雇几个人、位置偏僻一点、位置更好一点、装修特色一点、装修简单一点、场地对外出租、提供礼品包装服务、办签售活动、办读书俱乐部……

这些散乱的信息,毫无逻辑,甚至有一些还自相矛盾。如果把这些零散的点,结构化组织起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怎么结构化?你会发现,这些动作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增量、开源、节流

增量:包括多营业几小时、位置更好一点、装修特色一点、办签售活动,这几个都属于,帮助增加书的销量;

开源:包括加卖咖啡、卖工艺品、场地对外出租、办读书俱乐部、提供礼品包装服务,这几个都属于增加营收的类目;

节流:包括少雇几个人、位置偏僻一点、装修简单一点,这几个都属于降低成本支出。

这么看,是不是清楚多了?

自下而上搭建结构,有一个操作标准,叫MECE法则,在我的新课高效能人士的50个工作方法里可以找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简单的说,就是在分类的时候,做到“既不重叠、又不遗漏”。比如,有机器猫、黑猫警长、变形金刚、一休哥这4个卡通形象,如果你分成“猫”和“机器人”这两类,机器猫就被重复出现了,而一休哥就被漏掉了。所以更好的分类方法,是“人类”和“非人类”,或者“来自东方”和“来自西方”。

△长按保存分享给需要的人△

 第二,自上而下地表达 

自上而下地表达,就是跟别人“描述”金字塔的过程。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老板跟你说:“尽快帮我安排个会议,通知王总、老张和小刘开会。”半小时后你回复说:“小刘说系统出了问题,四点之前都不能参加;老张说他的时间都OK,最好别在十一点半之前;哦对,今天的会议室都被订了,没有空的会议室了;另外,王总的秘书说,王总今天晚上才从外地回来……所以,会议安排在明天可以吗?”

听完这一堆,我要是你老板,我就掐死你。

按照结论先行的方法,我们先把“会议得安排在明天”这个结论放在第一句说。

然后,把原因,归类分组一下,比如说,有些是关于人的原因,有些是关于会议室的原因。人的原因可以概括成:王总、老张和小刘,今天都各有各的情况,但他们明天的时间都可以。

再者,还要注意逻辑的递进,这几个原因要有先后顺序。比如王总、老张和小刘是不是可以按照职务的顺序来说。当你的表达有了明确的逻辑之后,听的人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按照“结论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原则,你可以这么回复老板:“会议改到明天可以吗?因为明天王总、老张和小刘都有时间参加会议,而且会议室空着可以预定。”

你看,这样表达,是不是简洁清楚了许多?

△长按保存分享给需要的人△

最后还是说一些老路自己的感悟。当年考MBA,4门笔试,有一门就是逻辑,我本来自认为从小逻辑就厉害,结果备考的时候,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才发现,逻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后来在读书期间,《金字塔原理》这节课,是我最尊敬的钱小军老师给我们讲的,因为全英文,当时听了个一知半解,后来专门找了这本书来看,才发现这不仅是一个沟通工具,更是一个思考工具;这也不仅仅是一个思考工具,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沟通工具。

所以,便十分推崇,也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后,告诉你一个小知识,土豆和地瓜,真的算蔬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