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源闲话】(2)【效】与哭

 圣贤教育666 2019-07-20

是药三分毒。很多人在追求【疗效】的时候,把这个给忘了。如果眼中只有“疗效”,而没有顾忌,这是很恐怖的。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刚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感冒,后来反复咳嗽。老爸带我找到我们乡镇卫生院的院长,给我开了几盒“蛇胆川贝口服液”,当时十几块一盒啊,真他妈的贵。吃了一个多月,还是咳嗽,又找他,又开这个,又吃。奶奶的,吃了3个多月。落下了病根儿,脾肺虚寒,不停地吐清痰啊。溜溜地吐了几年,津气大虚。其时正发育哩,搞伤了,身体长的跟豆芽儿似的。奶奶的,医杀啊。

更可气的是,吃了三四个月的这玩意儿,终于【不咳嗽】了。这位先生还跟老爸表功哩——看看这药,效果真是不错。这么顽固的咳嗽只用了3个多月就完全好了。(我晕啊~)

就症状而言,有没有【效】?反正“不咳嗽”了。应该也算【有效】?呵呵,明眼人很容易看到这里面的问题。但门外人就只能通过症状的改变、改善情况来判断【效】与【不效】了。呵呵,这种【效】,真他妈的不如【不效】——给你看了个小病,却给你【种】了个大病。陪老本的买卖哩。

因为有了这样的切肤之痛,这也是我学医的根源之一——坚决不能把自己和家人的小命,悬在庸医手上。后来在临床时,用药前也是反复查证、反复计算、权衡利弊之后,才敢出方。仲景伤寒中所谓的“见肝实脾”,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引申理解为:扶肝木的时候,也要同时防止对脾土的损伤,他脏亦然。

其实这种“用药损伤”,是无处不在的。取其利而避其害。组方时,预算到对某方面造成的损伤超出人体自身承受的范围,就要注意防护了。

呵呵,之所以说说这个,是看到很多初学者都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当然,还有一类人容易犯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一知半解的【养生者】。我的很多客户,都是这种注重“养生”,而自己折腾出一身毛病的。别只注重【效】,更要清楚,你的【效】的背后,会不会遗留下病人的【哭】。所以,我反对“一切用疗效说话”这句话。

中医不能没有疗效。但也不能盲目地一味考虑疗效。是治病。不能种病。

【疗效】,有些时候,真的只是假象而已。

和大家聊了不少明清中医理论体系以外的东西,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一星半点的影响?呵呵,在和大家闲侃的同时,自己也有了一些明悟。从心底透出来的,很多东西又在开始融合,我又要安安静静地去猫着,去等待那些种子的发芽了。

这里再和大家聊一帖,就暂时闭嘴,不再呱噪了。

我也是一个自学中医的。所以,大家很多心情、很多苦闷,我也都经历过。比如对政策的无奈,对现状的不满,对中医未来的担忧等等……

我这里劝劝大家大可不必“忧国忧民”。有那些烦闷、忧困的时间,做做研究就好。中医政策,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有多少改变的。很多东西的背后,都是有利益链的制约的。而这个利益链,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绑架一个国家的政策。所以,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很多东西都是苍白的。

好好学好自己的中医。把自己打扎实了,最起码,可以保护自己家人。不是有句话,叫做“为人子女,不识医者为不孝。为人父母,不识医者为不慈。”我们学中医,不是为了别人,只为自己,只为家人。别忘了我们的初衷。能量有余时,还可以辐射到四方亲友的。如果广大中医爱好者、自学者,都能把自己的这块【阵地】守好,西医还是很难瓦解中医根基的。

所以,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中医传承最大的支持了。现在的老头、老太太,在小时候或年轻的时候,都是或多或少接触过、受益过中医的一批,而现在却越来越相信西医了。这不过是现代医学宣传攻势的功劳。而恰恰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尤其是有学识、有地位的一批,看到越来越多的西医问题后,都开始理性思考、开始注重中医了。更甚至,目前我接触的很多西医家庭,都不用自己的西医去给家人子女治病的,也在到处找【好中医】。

所以,中医,不是没有希望的。当然,我说的有希望的,是中医理论,而不是中医个体。作为我们自学者来说,在这样的政策、体制下,要看清形势,不要把自己当做【医生】看。我们不是医生的,只是一个【中医理论研究者】而已。救死扶伤,那是医生的事儿,不是我们的职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应该伸手的,要学会保护自己。

生老病死,本是常。没人能逃得掉的。病人之所以生病,这是他(她)必须付出的【代价】。尤其是成年人。内经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今天的人更是分不清的。

你是一个中医研究者吗?你还泡在空调里研究中医吗?呵呵。什么是【妄】?什么是【常】?以妄为常的,包括你、我吗?

呵呵,扯远了。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研究者,不要急于把自己定位到【中医】这个职业上去,更不要冒冒失失地去挤这个【市场】。

我在27岁的时候,开始在镇上开诊所。慢慢的,病人来的多了,卫生局的头儿们来的也多了。取缔了2次,还是歇吧。不挂牌、不门诊,呵呵,那些人也不少来——看病。呵呵,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市场会来找你的。当你有足够实力的时候,那些领导们也未必舍得打掉你——很多病,他们自己也得依赖中医的。好的中医,对他们也很重要。很多内幕,他们知道的比你、我更多,他们比你、我更怕死、怕病。

所以,中医爱好者,不要急于走市场——与人争食,与人争利。这样必然会受到排挤的。而我们的身份,是一个最大的破绽,别人攻击你这一点的时候,很可能是必杀的。所以,要注意防护啊。年轻人,多是血气方刚,再加上理论根基薄弱,是极容易出问题的。在这样的医患背景下,少伸手、少逞能,更别想着一蹴而就。

中医,能学到怎样?我不知道。

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融合。对我来说,看病,是一种负担,分散时间,分散精力。

很多人,或许会笑——那你的经验从何累积?

樊正阳老师说我们是“捡破烂”的。同感啊。我接的大多数,都是别处淘汰出来的。但越是这种,我越喜欢。一个病人,可以让我验证我某方面的理论;一个病人,或许可以让我有一个小小的突破。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看病不在多,而在精。

而原始的经验累积,很多名家的医案就是很好的案例,自学者可以从读大量的名家医案中去体会。然后用扎实的理论去分析、去验证,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

当你读医案,读到还没看下面的用药,你就已经分析的和医家差不多的时候、甚至能看到医家处方长短的时候,那些病例,就已经是你自己的临床了。

呵呵,27岁的时候,我想1天要有50个病人,我就能看到更多的病例了。37岁的时候,我想1个月只要看5个病人,就够用了。现在的目标,1年只看5个。(现在还做不到哩,还要努力)呵呵,看的越少,吃饭越不是问题的。

找经典要吧。找理论要吧。那是金土地,刨出来多少,都是你的。没人能抢得走的。

写给与我同行的中医爱好者们。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