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太极豢的“七字要领”

 文苑书店66 2019-07-20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关于太极挙的基本要领,杨澄甫先生根据据祖传家学,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阐述很详细。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此后有关书籍多有转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篇论文不但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奉为经典性论说,而且也受到其他各流派太极拳学者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出于对“武术权威”的迷信,而是因为这篇言简意赅的论述,包含着杨氏祖孙三代长期锻炼和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
     但是,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难以把《十要》的内容很快地记牢。记不住,也就谈不上掌握,更不要说理解和消化了。而对于初学拳术的人,掌握基本要领又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练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所谓“得法”,首先是指能够正确地掌握基本要领。反之,如果初学不得法,由于基础打得不好,那么即使肯下苦功,也不免会练成歪拳。拳架一经打歪,习惯成了自然,日后要改正就事倍功半了。拳谚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是很有道理的。
     为了使初学太极拳的同志们能够很快地记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我在早年传授拳术时,曾把《十要》概括为为“静、松、稳、匀、缓、合、连”等七个字,当时学拳的同学们通常把它称为《太极拳七字要诀》。以这“七字要领”引路入门,然后再帮助大家通过学习锻炼实,进一步深刻领公《十要》的精神,使之融会贯通,这样就比较易学、易通,对迅速提高拳艺有一定作用。因为用一个字来提纲挈领,终究比一句话易于记亿,而且只有首先记住提纲,才能进一步领会每一个要领的具休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简捷可行,行之有效的。太极拳教师可在每次授拳时只讲解一个字的要求内容,逐门依次洴解完毕以后,再重复而系统地讲解一遍:此后,就只须针对同学们在练拳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选字讲解,或只用某一个字来点一点,提醒対方注意纠正就可以了。这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我想这里或许体现着拳诀应用的实际效果吧!

拙编《太极拳体用全诀》的开首四句说:

太极拳术重用意, 腰如车轴心行气,
    静松稳匀缓合违, 走架莫忘此中理。


    上述歌诀说明, 这七字要领对走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要点,现将这七字要领分别解释如下:
     一、静 头脑冷静, 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总的要求是用意识引导行动。心不静,动易乱,故七字以“静”为首。对于采用太极拳综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患者,“静”字尤为重要。
     二、松 关节松沉。含胸拔背,沉用出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要轻灵而不流于漂浮,沉着而不流于僵滞;外形柔顺而又须蕴有内在力量。太极拳的劲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但入门务须“由松入柔”。拳谚说:“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三、稳 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换,须稳健、轻灵、沉着。“稳”字是个重心问题,凡能通“独立平”和“随遇平衡”等重心原理,行拳也就无处不稳了。
     四、匀 动作均匀,劲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呼吸自然,深长细匀。每每一动作的开合、实、起落、旋转、顺道、直横,都必须由程度不同的弧形动作构成,以近为直,而面不可直进直出。同时,不论演拳的速度快慢,均应保持相对的匀速,而不可忽快忽慢或中断迟顿。
     五、缓 速度煲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状如鹰翔。初学時,不论走架或推手,都宜慢不宜快,慢则则呼吸自然深长,动作也自然充分。用正常速度练一套杨式太极拳约20-30分钟,但在竞赛或表演时,则应按规定在5一6分钟内完成套路。以快速度演练时,动作仍须充分,要快而不乱,而不可草率了事。有的人曲解“练架子愈慢愈好”的含义,忽视了“缓慢而不滞顿”的原则,造成片面求慢,把一套拳打到30分钟以上,但结果大都犯有滞顿的毛病,这也是不妥当的。
     六、合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在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与劲合,此为“内三合”。在外: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两者合而称为“拳术六合”。拳术动作不外乎“开合”两字,开时,心意与手足俱开合时,心意与手足俱合,这才是是“内外一气”。能内外合成一气,才能周身协调一致,随意而动,动而不乱。
     七、连 拳式迹贯,绵绵不断,节节贯串,不滞不顿,一气呵成。动作之间的衔接必须连贯一气,不可有中断现象。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于连绵不断的特点形成了“等动力匀速运动”,它对充分利用运动惯性和节省体能消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七个要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在武术技击和体育医疗等方而所产生的的积极意义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与国国家体委审定的《武术竟赛规则》中有关太极拳评分的五条标准也是一致的;这五条标准是:

    1.特点突出,连贯圆活
    2,姿势正确,虚实分明
    3,精神贯注,意识集中
    4,上下相随,轻灵沉着
    5,速度均匀,呼吸自然。

     为此,初学的人,首先应力求姿势正确。进而逐步掌握上述要领和运动速度。这些要领,主要依靠平时练拳时,经常对照自己,如有不得要领之处,必须立即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功深而拳正。反之,如果练拳时马马虎虎,摇摆摆,日久积习难返,功越深而拳越歪,也就难以得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了。
此外,有《太极拳十要诀》一首,也是笔者根据杨澄甫先生《太极拳说十要》编写的,可供初学者参考。

    虚灵顶劲神贯顶,含胸拔背胸莫挺。
    松腰落胯下盘稳,虚实分明步轻灵。
    沉肩坠肘始得力,切记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劲完正,内外结合为一气。
    相连不断似流水,动中求静气顺遂。
    细心体会朝暮练,练功习拳恒为贵。

     最后,必须说明一下:《七字诀》和《十要诀》便于记忆,便于教学,对迅速提高拳艺有一定的作用,它是从《太极拳说十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然而任何拳决都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把它贯串到术练习的反复实践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拳诀的应有作用。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只有勤于实践的人,才能真正应用理论去指导实战,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相反地,如果光会背诵一些拳诀,而不肯进行勤苦的实践,那再好的诀对他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的意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