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健康的理解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古代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现代健康标准 健康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或者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标准可以有所差异。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应该具有强壮的身体素质,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1、医学角度的健康 医生从医学的角度对健康提出的定义是: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这种完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在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例如,有的人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疾病,但性格古怪,心理状态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完善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上不健康的表现,精神与社会上的不良状态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1)身体无病:是健康的最基础条件; (2)心理健康: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 (3)生理健康:维持机体各组织的细胞,功能协调作用完善; (4)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的三大特征:“速度、多变、危机”,对策:“学习、改变、创业”。 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制定的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4)对于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 (5)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 (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10)善于休息,睡眠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