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宝鸡常卫江:略谈《伤寒论》

 中医药方便 2019-07-21

医有两大医学体系:

一:医经体系:《黄帝内经》

二:经方体系:《伤寒论》

医经体系:五运六气、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经方体系:六经辨证。

中风是中于风

伤寒是伤于寒

中风: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又具发热汗出恶风者。

伤寒: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又具发热恶寒无汗者。

经方医学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六经与八纲体系;八纲辨证思想始于《内经》,具体体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不同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体系之中,一直在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对疾病的认识,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虽然没有用“八纲”二字,但却是第一次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放在同一个层次上提出,今人以“八纲”概括之,即源于此。从而明确了“八纲”对其他辨证方法的指导意义。事实上,迄今为止,针对外感和内伤病所创立的各种有效辨证方法,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在其具体的运用中,无不贯穿着八纲辨证思想。

在认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时,应明确以下二点:一、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式,或称为辨证思想;六经辨证是认识伤寒病的具体辨证方法,受八纲辨证思想指导。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相提并论。二、八纲辨证思想与六经辨证方法之间只是属于一般的从属关系而非特殊的相辅相成关系,即所有针对具体疾病而立的辨证方法均受八纲辨证思想指导。

不论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阳。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

六经:

    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表阳证---太阳病

半表半里---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里阳证---阳明病

 里阴证---太阴病

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表阴证---少阴病

太阳病的主要证候: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背痛、腰痛、四肢骨节疼痛等这些属于表位的强痛不适症状,都可以认为是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鼻塞、流涕、咳嗽等。

太阳病

    所谓太阳病,是人患病后,正邪相争在表,机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体表,尤其是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通过太阳病提纲及有关条文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是出汗前驱的一种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所以太阳病就是要出汗而未能达到汗出的病理状态。 

太阳病      

    中医有一种传统说法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叫“正邪交争”,我们得病时,机体就会和疾病进行斗争,太阳病时,机体为解除疾病,就要出汗。所以太阳病这个表证,正邪斗争的位置是在表,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转,把疾病排出于体外,假如排出去,疾病就好了,可是人自愈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往往达不到把疾病排出的程度,就出现了太阳病这种情况。

阳明病的主要证候: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胃家实,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谵语,心中懊而烦,腹满痛,拒按,按之硬,发热汗多,或手足濈然汗出。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大便燥结不通)、实(腹中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小便黄、痰黄、鼻涕浓稠、痤疮、红疹、盗汗、咽痛等。

少阳病的主要证候: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太阴病里证的主要证候: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溏泻不爽,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或口干饮水不多,或喜热饮。胃中和腹中寒凉喜温。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象沉弱,或沉弦。

太阴病

太阴病   ≠    脾阳虚

太阴病的提纲主要提示其症状特征,并没有表明经络、脏腑关系。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

 太阳表证的基础上,出现脉微细的表现,或浮弱,或沉迟无力,但欲寐,即困倦嗜睡但睡不着,似睡非睡,或失眠。畏寒怕冷,颈项痛,或肩背痛,或四肢逆冷疼痛。

厥阴病的主要证候: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或食则呕吐,下之利不止。久利,心下痞满,或痞硬,胸胁满微结,或胸胁胀痛,呃逆,泛酸,口腔咽喉或外阴溃疡疼痛,胃腹冷痛,四肢逆冷,或厥逆等。

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不过若说临证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要辨六经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药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

方证

 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

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

 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详见分论各章,于此从略。

辨方证准确即方证对应

方证是《伤寒论》的主要构成、

方证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方证体现了经方证和药的理论特点。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如承气汤;  

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如白虎汤;

热伤津者宜白虎汤加人参汤。

阳明病不宜汗。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清上温中),汗、下、吐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皆少阳病的和解清热剂。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严禁。太阴病常用方理中汤,四君子汤。

厥阴病,虽与少阳病同属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清上温下)而禁汗、下、吐的攻伐,但和宜温性强壮药,如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