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清朝的律法之中,有一条惩罚措施的出镜率极高,那就是发配宁古塔。电视剧里,一般官员听到皇帝判处自己流放宁古塔,表情就会变得既绝望又痛苦。 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女主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曾经被发配宁古塔,回来之后一家人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也是造成女主黑化的一个原因。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个惩罚如此可怕呢?甚至,当时还有这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来到了宁古塔,十个黄泉路都不是问题了。宁古塔究竟是怎样的人间炼狱,让人情愿去死,都不愿意去那个地方呢?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他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道:“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清朝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帮章京,迄今已有360余年。之后,他在此地设宁古塔将军,乃吉林将军前身。宁古塔属于边疆地区,是清廷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在当时,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气候诡异,几乎是寸草不生,更别说是种植粮食了。生存环境如此可怕,所以,它的确是一块特别适合罪犯改造的“宝地”。 顺治十二年,陈嘉猷首次被发配到宁古塔,之后,清政府便开始频繁地将重罪犯发配此地。而这之中,又以丁酉科场案最为出名。 这场科举舞弊案发生在清顺治十四年,因为事发地是顺天府,所以,也称顺天乡试案。顺天府的行贿舞弊在明末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进入清朝以后,几乎算是半公开了。这一年的乡试很多高官子弟入选,而许多没有入选的人十分不平,于是,他们纷纷告状喊冤。顺治帝查清此事后,勃然大怒,涉事官员7人被砍头,家眷全部流放。 只是,即使顺治如此辣手,同年十一月,还是再次发生了江南乡试案,而后,又爆出了河南乡试案。无一例外的是,主要涉案官员全部判处死刑,家眷都发配到了宁古塔。盛怒之下的顺治帝对这些人毫不留情,这一年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有近千人之多。由此可见,宁古塔是专门的重罪犯流放之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比死刑更加可怕。 清初之际,一大批受到朝廷惩罚的官员和将领都被发配到了宁古塔,特别顺治到乾隆年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于此,使宁古塔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以至于,很多犯人一听见自己将被流放此地就吓破了胆选择自杀,宁古塔的凶名可见一斑。而那些鼓起勇气上路的人,由于交通不便且一路上匪徒猛兽猖獗,很多人惨死途中,能活着到达宁古塔的也是少数。 顺治年间,宁古塔所辖地界十分宽广,盛京以东、以北都在其统辖范围之内,设厅之后,疆土才逐渐减少。今天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就是三百多年前清朝政府流放犯人的宁古塔所在地。宁古塔常年冰封,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那些被流放至此的人,大多都只能被冻死、累死或者折磨致死,能够平安返回的人几乎很少,能够再次返回朝堂的人基本上没有。 发放宁古塔的下一句往往都是“与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一项惩罚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清朝,实施的是八旗制度,旗丁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而按照身份地位,这些旗丁又被分为 “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披甲人是降人,民族并不一定,用来专门帮助清朝镇守边疆。因为,披甲人世代都居住在边疆,清朝政府为了笼络人心以稳定军心,就会将一些犯人和他们的家属赐给这些人。再后来,降人减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为军人。 所以,“与披甲人为奴”的意思,就是给这些守卫边疆的低等军人当奴隶。由于,披甲人的身份低微,而且,都不是好相与的人,所以,去给他们当奴隶,的确是一件特别煎熬的事情。作为奴隶毫无人权可言,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其下场,也不过是饱受欺辱或者被折磨而死。所以,这种惩罚真的是比直接判处死刑还要残忍。 而事实上,给残忍的披甲人做男奴隶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那些成为披甲人奴隶的女犯人。她们一夕之间从养尊处优的贵妇人变成了贱民,甚至,地位连营妓都不如。只要有点姿色的女犯人都会被披甲人强行夺走,丈夫或父母但有反抗,下场就是活活被打死。所以,对于官员家眷来说,情愿寻死也不去宁古塔。 男犯人往往也会选择将自己可怜的妻女杀死,以免面对真正的人间炼狱。所以,那些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直到来到宁古塔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悔不当初死,恨做今日生! 参考资料: 【《清太祖实录》、《宁古塔山水记·宁古台》、《研堂见闻杂记》、《披甲人解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