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黄昌易 2019-07-21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海潮青年: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各种段子层出不穷,其中扯上猪的段子,“垃圾分类靠猪”更是走红网络,姑且不谈垃圾分类靠不靠猪,其实垃圾分类与猪关系不大,一直以来,猪的形象不是很好,但在我国广大人群的餐桌上,猪肉出现的概率最大,而且有了猪,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才得以良性循环,因此猪不只是提供肉而已。

生物学中的猪包括了野猪和家猪,野猪自不必说,家猪就是野猪被人类驯化、选育之后的猪科亚种,正因为如此,家猪往往成了“脏臭、懒散、蠢笨”的代名词,其实要深究到底,猪也不想如此,而是条件实在不允许,被关在一个小圈子中,吃喝拉撒全在同一个地方,想对生活有讲究也不可能。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猪的形象虽然不太好,但在我国,猪是五畜之一,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可见,猪在传统农耕文化中有一席之位,况且很多人都无法拒绝腊肉、红烧肉、酱汁肘子、红烧排骨、卤猪蹄、烤乳猪……,下面就以地理的视角,辅以人文历史,聊聊猪对中华数千年定居农耕及5000年农业文明有何意义。

猪与地理环境

根据出土的化石推测,野猪在三四千万年前就出没于森林和沼泽中了,它们可以在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上的生存,并不介意是森林,还是草地,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有一点,它们不会选择及干旱、极高海拔和极寒冷地区,这是由于它们的体征决定的。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在欧亚大陆上,从热带到寒温带,曾经都有猪的活动,今天的中东地区也不例外,但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并不是所有地方后来都有猪(野猪、家猪),如北欧、北亚、中东,以及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其中以极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显著。

西亚至少在亚述王朝及以前,两河流域也吃猪肉,然而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西亚在气候、环境变迁后,常年炎热干燥,荒漠化一发不可收拾,人的粮食供给出了问题,已然无法养猪,沙漠地带也不能牧猪,猪就在西亚餐桌上消失了,最终被引入宗教约束,而且猪的汗腺不发达,不止家猪,野猪也无法在中东沙漠地区生存。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我国东部季风区就很好,猪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根本不担心没有食物,无论是森林,还是草地,拱拱就能寻觅到食物,夏季有充足的水源,它们可以尽情在泥塘中打滚,冬季的气温也不至于极寒,靠那皮毛也可以度过冬天,如此良好的地理环境,确实是猪生存的乐土。

从头部大到臀部大

数千年前,人类成功驯化了野猪,后续选育,才有如今的家猪。正因为远古野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所以人们认为野猪在欧洲和亚洲被人类驯化,考古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人类不约而同地对野猪进行驯化(即多中心学说)。

曾经,西方考古专家在土耳其境内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的原始家猪骨头,因此,土耳其一度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家猪出现地。后来,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原始家猪骨头,由此证明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猪的地区之一。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人类用何种方式对野猪进行驯化?目前还存在争议,对于我国的野猪驯化,不妨做个猜测,至少在9000年前,先民捕获了待产仔的母猪,这时候食物充足,人们并没有立即杀死母猪,而把它关起来(或栓起来),不久后母猪产下了一窝猪仔,人们在机缘巧合之下,对母猪及猪仔进行拘禁、投食喂养,待到小猪长大,终于成了先民的口中的肉食。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过程进行多次,野猪也得变成家猪,可以说野猪变为家猪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驯化后还会经过很长时间的选育,才有后来真正的家猪,这类头部大臀部小的野生动物,有一部分成员在人类多轮次的捕获、喂养、选育后,逐渐成了头部小臀部大的家畜。

猪在农耕中的意义

我国东部季风区缺乏辽阔的草原,人口又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游牧生产,定居的农耕才是首选。从距今9000年前,到距今7000年前,足足两千年,原始家猪已经广布中国先民聚居的黄河、长江流域,围绕猪,立足于农耕社会的先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发挥,河姆渡先民制作了陶猪,还在陶器上纹上猪的形象。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河姆渡猪纹陶器

半坡先民在陶壶上纹上猪头;龙虬庄先民制作猪形陶罐;大汶口先民制作猪形酒壶;良渚先民在玉璧上刻着后腿系有绳索的猪;红山先民更是把玉石制作成了玉猪龙(有争议)。从头部大的野猪,到头部和臀部同等的原始家猪,再到臀部大的家猪,在农耕社会中,猪注定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我国东部季风区不适合长草,到了冬季草会枯黄,但这样的气候却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可是在年年耕种下土地的肥力就会下降,气候制约下,我国无法采用西欧轮作方法,以长草来维持土地肥力,只能施肥料。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在没有化肥的历史早期,来源于牲畜的粪肥即为最好肥料,猪吃得多,但产生的粪肥多,结果出现了粪肥多了产粮多、粮食多了猪多、猪多了粪肥多,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循环,是良性的完美循环,由此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

农业文明中的猪

猪对农耕持续循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几千年来沿袭了农耕文化,以此为形态,农业文明持续数千年而不中断。从河姆渡、半坡聚落时代,到良渚、红山、大汶口、仰韶文化时代,再到王朝时代,猪都经历了什么呢?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河姆渡、半坡聚落时代有猪形陶器,或在陶器上纹以猪的形象,虽然此时的猪可能处于驯化过程,但想必有一定的地位;良渚、红山、大汶口、仰韶文化时代猪形制品和猪的形象更加多样化了,猪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仰韶文化猪纹陶器

对于当时的先民来说,猪是不可缺少的,它们还被引进了祖先崇拜的祭祀仪式中,人们把上好的猪给宰了,敬献给祖先,至少在四千年前(进入夏朝),祭祀用的动物中,猪占了八成,这就不得了了,猪不仅用来祭祀,而且还用来随葬。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商朝人造甲骨文时,不管是家猪还是野猪,猪即为“豕(shǐ)”,此时猎野猪是商人的贵族活动,跟随野猪的脚印追之即为“逐”,追近后手持叉去制服野猪即为“敢”,屋子下养猪就有了“家”,以上这些,往浅的说是商人的想象力丰富,往深了说即是猪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屋子下有人还不是家,屋子下面有人养猪才是家。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周朝时期,猪与牛羊并列,是“太牢(周天子或诸侯王祭祀江山社稷)”所用的家畜,周天子在祭祀宗庙、社稷后,把祭肉分给群臣,称“周天子赐胙”,当时是极大的荣幸,胙肉便是猪肉。

地位每况日下

秦汉时期猪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当猪正盼着人类再给它们升级时,事情却出乎猪们的预料,秦始皇出巡时,警告私通的人“夫为寄猳,杀之无罪”,公猪被戴上了“随意交配”的帽子。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汉代猪陶俑

鸿门宴上,樊哙冲入军帐,项羽赏了他一条猪前腿;汉朝时期,王侯将相用猪来展现财富,司马迁才在《史记·货殖传》中说“羊彘千双”“比千乘之国”,他们的随葬品种有数量不一的猪陶俑。即便如此,猪的地位却每况日下,被关在狭小的猪圈中,更有甚者,猪圈与茅厕建在一起,猪除了用来产肉,还用来践踏人和猪的粪便,产出了充足的农家肥。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汉代绿釉猪圈

从魏晋开始,因为游牧民族迁入中原,一直到宋朝,羊肉取代猪肉900年,《洛阳伽蓝记》才说“羊者是陆产之最”、“羊比齐鲁大邦”,这一时期,马用来打仗、出行,牛用来犁地,羊肉成为主要肉食,猪似乎很失落了,连人们在解释“十二生肖中猪为何居末位”时都是负面之辞,实则谬矣。

再次成为主肉食

到了北宋,多少疏远了游牧民族,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土地需求增加,没有多余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地牧羊,猪又发挥了它们的优势,它们才是定居农耕的标配,不需要太大空间、不挑食,一头母猪一年可以产数只猪仔,产的肉多,产的粪肥也多。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东坡肉

让猪肉逐渐成为主肉食的,还有猪肉烹饪方法上的变化,猪肉烹饪方式更加多样化,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还有苏东坡为猪肉赋诗词?);元取代宋,曾有传言称要把南宋之地变为牧场,这显然不可能,事实也证明游牧在这片土地上无法取代农耕;到了明清,猪肉再次、正式成为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主肉食,羊也不再是陆产之最,而是“猪,天下畜之”。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建国后“猪为六畜之首”,猪肉、猪粪、猪鬃、猪皮皆有大用,但猪的地位却没有随之上升,即使世界上五成以上的猪肉被中国吃掉,即使中国年产猪肉量等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猪依然是“蠢猪、脏猪、臭猪、笨猪、懒猪”,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各种猪肉做成的美食,一边看不起猪。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猪在农耕文化、农业文明上,陪伴中国9000年,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文化上,猪被用来发挥想象力,被用来祭祀、陪葬,进入多项仪典之中,它们是五畜之一,是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把以鼠为首、以猪为末,其寓意应该是让人们从精明开始,最后收获一头肥硕的猪。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而今,猪肉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必需品,姑且不说那些琳琅满目的猪肉美食,猪肉的价格是日常物价的晴雨表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物种的病毒威胁本土原生物种已经很常见,启发着中国一定要保护好本土原生的猪种,这不仅是维持本土物种多样性、保护本土猪种延续性的举措,也是留住中华猪肉原本味道的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