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6点15分,我们不见不散 我读《论语》第43篇。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古尔详解】 孔子说,君子与人无争。如果必定要说君子有争,大概也就是射箭了。 “射”是儒家的六艺之一,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六种技能。练习射箭是为了用于战斗,平时射箭可以作为比赛,比赛中讲究射礼。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如果说要争,那只有射箭,是指在射箭比赛中,君子依循射礼,“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要在比赛之前,先作揖礼让。比赛之后,不分胜负,都要饮酒,而且是输的先饮,赢的陪着输的饮。 这是多好的一种礼节啊,多宽阔的一种胸襟,多洒脱的一种风度。 “其争也君子”,说起来容易,做到其实很难。射箭,及其它类似的竞技,从表面看来,只是比技艺,争技能,但实际上,是在比修养,比素质。大多数人,赢了会沾沾自喜,生起傲慢心,输了气就不顺,嫉妒心、不平的心就生起来了。 但孔子认为,君子是不做这些之争的,只有小人才会争。 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其实不只此处,在很多篇章中,孔子也都一直在强调做人要追求做君子。那什么是君子呢?每处要求和意思不尽相同。 在此处,孔子口中所谓君子,指的是,在竞争中,做人做事仍要保持恭敬和谦逊。恭敬,自然他就处处合乎礼节,不逾规矩;谦逊,自然就能够事事相让,不争长短。 赢的要让输的先饮酒,这就是表示谦逊,不与人争,不争那个虚名,不争那个冠军。在射箭这些技能上,比赛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砥砺,所谓切磋琢磨、砥砺上进,使到彼此的技能更加提升。所以,这种争不是小人之争。 实际上,孔子口中的“君子”不是一个名词,更不是一种头衔,而是在德行、学问、技能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可一蹴而就,也无法一朝修得,需要每天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修身以待。 这也大概是整部《论语》没有明确给出“君子”的定义,但却从头到尾一直提到“君子”的原因吧。大概在孔子的心目中,追求做个君子,其内涵和修养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