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关于“半途而废”的秘密

 天地人和w 2019-07-21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们写下两个句子,然后发给A和B两组学生看,并要求他们提出看法,做出回应。

A组学生看到的句子是:全天下大多数的女人都很蠢,她们不适合出来工作,就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

可想而知,看到这种带有浓重歧视色彩的语句,A组同学被激发出了强烈的道德感,他们义愤填膺地表示抗议,并声称这种观念绝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而B组学生看到的句子却是这样的: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女性,相比起来更适合家务工作。

这个句子就温和多了,也更客观些,所以B组学生表示部分赞成,态度上也比较中立。

接下来,实验者要求两组学生扮演招聘官,进行一场模拟招聘,前来应聘的候选人有男有女。

按理说:刚刚对性别歧视表示过强烈谴责的A组同学,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应该表现得更加包容公正,对吧?

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跟B组学生相比,反倒是A组学生对候选人“大摇大摆”地歧视起来了,他们更加倾向于录用男性。

这看似很奇怪,其实,背后涉及到一个原理,在《自控力》一书中,作者把他称为“道德许可”。

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件“好的事”,接下来反倒会做点“坏的事”纵容一下自己,并在潜意识中将这份纵容,看成是一份天经地义的奖励。

2.

如果用这条理论的视角去看待自我管理,那么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就好解释了。

为什么Flag常立又常倒?为什么越是不断地给自己设下宏伟的计划,越是执行不下去?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计划这东西,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我已经做了什么”或“我即将要做一件无比正确的事”的错觉。

看着那份沉甸甸的计划清单,我们血脉贲张,对自己说:看,我马上要做这么多好事啦。

这句话的反面是:我有充分的理由先犒劳一下自己。

当犒劳得自己都不再心安理得时,我们就会拟定一份新的计划,继续血脉贲张,然后继续犒劳下去。

也有实验表明:当顾客的套餐清单里出现了一份素菜或果蔬时,那么他会比以往更愿意多加一份肉菜。

这仍然是道德许可在发挥作用:瞧,吃素是健康的,是好的,那么再点一份肉菜嘛,嘿嘿,也说得过去。

类似荒谬的事情还有很多。

例如:你想瘦身,并要求自己去跑步。

那么如果你今天下午跑完步以后,告诉自己我做了一件特别好,特别正确的事。那么第二天下午你多半会宅在家里玩手机。你在进行着一场“道德放假”。

再如:当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或很用力地提醒自己:我在努力,我在上进,我在用功在发奋,那么半途而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因为我们当下的环境早已把努力上进标榜成了一种目的,而非事后总结出的手段。且这种行为是无比正确的,无比好的。

于是,当你一旦告诉自己我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接下来做点不那么好的,就成了理所应当的逻辑。

3.

那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对自己说我在做一件好事,而是严苛地批评自己,我在做一件很坏的事,是不是就能坚持下去了呢?

同样不行,这里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你一旦在做“坏事”时,猛烈地批评自己,就会触动大脑的保护机制和安慰机制。

比如:你此刻没有学习,而是在打游戏。

这时你对自己说:我在堕落,我这是在颓废,是在毁掉自己。

这么说了之后你就会放掉手机吗?不。电光火石之间,大脑为了防止你崩溃,先是会让你的行为合理化,它对你说:你是在放松,磨刀不误砍柴工。

或者,大脑意识到你压力水平上升,会本能地驱动你:主人,你现在体内压力太高啦,快去做点减压的事情!

双管齐下,你咒骂自己的结果居然是:来来来,再来一局!

然而以上,都还没涉及根本。

导致你骂自己也同样得不到好效果的根本原因是:你仍然在把你的行为道德化,你仍然在评判。

只不过道德许可的评判是正向的,它给了你做坏事的理由。

自我苛责的评判是反向的,它让你开启自我保护与自我麻痹,继续沉沦下去。

4.

所以解决问题的要门,既不能是道德许可,也不能是自我苛责。

而是要从问题的最根源入手:去道德化。不评价,不把行为掺杂进过多的意义。

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努力很重要,坚持很可贵,但能做到的都是凤毛麟角?

因为努力,坚持等字眼,在当下的语境里,被过分道德化了。仿佛,你努力,你就是正面典型,你没坚持住什么什么,你都不配呼吸。

“你不学习你对得起你爹妈吗?!”“你真棒,你不像那群废物一样,做不到自律”。

这话乍听起来,正确的很,可总是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关口就在于:努力刚从娘胎里生出来的那一天,是什么把它生出来的?

是你想完成一件事儿,你打心眼里想做好一件事。所以,事后回看时你发现:那时的自己,废寝忘食,汗流浃背,凿壁偷光,天人合一。

一言蔽之:是你的动机,带给了你行动上的张力。

而那些道德评价,在做什么?它们在模糊,甚至是抹平你原本的动机,只留下空洞的萝卜,与苍白的皮鞭,让你的行动都变成了心不甘情不愿,变成了身不由己。

所以接下来就有了:你努力了一会,就想补偿一下自己;你一刻没学习,没提升,就止不住的焦虑,结果这份焦虑,成了你继续不学习的原因。

5.

聊到这里,总归要有这样的疑问:那如何才能把自己从这种道德化的漩涡中拔出来,让努力自然而然的发生呢?

这里提供几个方便法门:

(1)将正负评价归为中性。

当觉察到自己在“勤奋”时,不去想自己在做好事,而去想自己就是在做事而已。

当感知到自己此刻没有勤奋时,也别风声鹤唳,告诉自己:我就是在此刻勤奋和此刻不勤奋一下这两个同样中性的选项中,选了B。

只有意识到这是你主动做出的选择,才可能有你下一秒选A的可能性。

(2)聆听你的焦虑。

再想用坏事“补偿”“犒劳”一下自己的时候,不妨停顿两分钟想想,此刻的自己,是真的想打游戏,还是被压力给慑住了呢?听听你的焦虑,它在对你说话。

再想想,此刻的自己,如果想缓解这份压力,或摆脱对书本的恐惧,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不可以选择闭目养神两分钟?可不可以用摊开课本封皮的方式,来破除心理避障?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出的改变惯常行为的方法。

(3) 将个人化行为改成群体性行为。

有一位老师,常需要做节目。但一要做节目设计时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想出个好办法:一有压力了,就开选题会,将相关人员召集到一起。好处是:不用再跟各种心理上的弯弯绕做斗争,群体行为一下子就把他扔进了做事的环境。哪还会想着我是在做一件“好的事”或“坏的事”啊,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跟你讨论下一步的具体行动,你根本都来不及。

还有一位老师,当初念书时一看我们自习状态不好,立马一嗓子:头抬起来,不自己学了,来,张开嘴巴,一起跟我看黑板上的这两道题。然后大家就一句一句地喊出解题步骤,然后就是两道题后再两道题,整个过程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在勤奋,在努力。

(4) 打破传统观念。

这最后一种方法,最难理解,也最难应用,因为它就是一句话,却道出了本文的精神核心。

那就是: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懒惰?因为有了勤奋,才有了懒惰。

不能解释,越解释越容易理解偏,这句话,我们慢慢体会,不着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