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节我们说贾元春与贾宝玉是母子关系,那么,《红楼梦》中的宝玉和贾元春到底是不是母子的关系呢?这是不是孤证呢?书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透露呢?告诉你一个诀窍,《红楼梦》的作者为了说明历史上的一件事情,往往会设计两三个或三四个的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我们来看《红楼梦》的第十八回,这是《红楼梦》一书中,贾元春唯一现身的一回。这也是作者实事虚写的一回,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一回。我说过在清一朝,没有后或妃省亲这一说。连慈禧老佛爷也不行。这是作者借十八,十九两回的描写,向母亲的在天之灵,述说自己所经受的遭遇的一封长信而已。 ![]() 看《红楼梦》原文作者是怎么说:元妃下了车,已进入一石巷,巷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虚’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于是便要把“蓼汀”二字删去,而只留“花溆”二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看出来我们为什么要搞清楚《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的重要性了。如果我们还坚持着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唯一作者,一切都将无解,只能“越研究越糊涂”,最后无可奈何,只能当作一般的小说去读了,《红楼梦》的价值将大大降低。否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唯一性,并不会削弱《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的伟大,相反,我们会看到更加高深的艺术成就。我们知道,作者废太子的古文字功底非常地深厚,熟读百家经典,而如果我们只是轻轻看过,那我们便很难看懂《红楼梦》。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而且我们要开巨眼,反看《红楼梦》,细心体贴方能读懂。我们之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其伟大之所在。 ![]() “蓼汀花溆”匾灯上四字中的蓼字,它是多音字,一读liao三声,一读lv四声。“蓼”是指“蓼莪”,是一种水中生长的植物,非常地香美,可以食用。注意,蓼莪是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确实是巧得很,每当我一想附会的时候,作者总会给我一组字词,或一个典故,亦或是古典诗词曲赋,让我去附会。我一提到一个母子关系的时候,作者就来了个“抱娘蒿”,就象是意领神会的一般,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个抱娘蒿,“蓼莪”是《诗经.小雅》的名篇。此诗表达的是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情思。后人便以“蓼莪”特指对亡亲的悼念。这就更奇了,我们从文本上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及以后的章节里,丝毫看不出哪里有描写需要对亡亲的悼亡悼念!宝玉贾妃他们的父母贾政、王夫人都活的好好的,甚至连老祖母贾母都健在,这悼得是哪门子的亡亲呢?既然没有亡亲可悼,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在元妃省亲这样吉祥祥和的场合要这样写呢?这可是非常犯忌的,而且所迎驾的又是皇妃,更是万万不能用这样的字眼的,就连贾政和那一群的门客们竟也没有看出来其中的用词不当?而作者偏偏就这样用了,竟也没有人批评曹雪芹在这里用词不当,应该选一个能表现姐弟之情的词汇或典故才对呀。我们不禁要问,这都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贾妃在书中,被作者塑造成宝玉的姐姐,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宝玉的原型是废太子,贾妃的原型是皇后赫舍里氏,实为母子的关系。所以作者才不得不强调,虽系姐弟,“有如母子”。作者所要悼念的,是自己的已故母亲,皇后赫舍里氏。 作者为了提示我们这个“蓼”字的深刻含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故意几易其名。前面的这个地方原本是有一个拟题的,叫“秦人旧舍”因为有秦人避乱之意,不吉祥,不合时宜,如何使得?那么改成“蓼汀花溆”就吉祥,就合时宜了吗?这又如何使得呢?其实这就是作者不写之写,一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看用的合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也是暗暗地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所谓的“大观园”,就是太子避祸的地方——咸安宫。是避九子夺嫡之祸的地方。之所以又改成了“蓼汀花溆”却是为了悼念母亲,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这一改却更不合时宜了,但作者就这样改了,难道这其中能没有深意吗?最后改成了“花溆”二字,而“花溆”二字意义更深,就更有讲究了! ![]() 释文:那茂盛的高高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那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苦。那繁茂的水中的植物是香美的莪蒿吗?原来不是香美的莪蒿,是那没用的杜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积劳成疾。小瓶里面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坛的耻辱。失去父母的人与其偷生苟活在世上,还不如早早死去的好。没有了父亲,我可以依仗谁?没有了母亲,我可以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们,象没有回到家一样。父亲母亲,生我养我,爱抚我,疼爱我,培养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是多么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呵,好象苍天,无穷无尽。南山高峻,狂风发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遭此祸害?南山高峻,狂风疾厉,别人都有抚养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