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飞 之 友 《用笔千古》 齐 飞 所谓传统,我最喜欢的定义是南朝梁沉约在《立太子恩诏》中的总结:守器传统,於斯为重。 “斯”为何物,乃“器”之模式。以此为“重”、为范本、为标准,就是守住了传统。这八个字的立论之本,站在了器物制造的角度,规范了传统的内容,所形成的样式、功能、大小,甚至额外渗透进去的文化习惯和底蕴,都有其约定成俗的制作方法和标准,后人不可轻易放弃或改变。 除此之外,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传统,或叫观点、或叫主张、或叫概念,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往往在传承过程中对内在含义的理解,常常在自我的思辩里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想法或者见解,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在含义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处延上的解释。其含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守器传统”相比,就会因时、因人、因事多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意见,也有可能发生是非、黑白两面的纠缠,孰对孰错就会出现两个阵营的对垒。 我总是觉得,有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简单一些理解会好些。不要想的太多、太复杂,可能更有利于传播,更有利于正本清源,免得生出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让后人为此而面红耳赤的争论,最终也不会有一个结论出来。或者是堕入越争论越糊涂、越糊涂越争论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关于书法的用笔问题就存在着这个现象。其实,书法之用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卫夫人有《笔阵图》传世,王羲之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树也蔚为大观,对他书圣地位的确立也加分不少,《题卫夫人〈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等经典著作,如灯塔一样,为航行墨海的探索者们清楚地指明了前行的路线。 生逢宋元之变的赵孟頫,应该能够看到上面所提到的文章。或者,他以后的见地也会受到以上言论的影响。文化如基因一样,一样可以遗传或叫做“一脉相承”。当时,摆放在赵孟頫面前的是“其雄秀之气岀于天然”的定武本兰亭的拓片,激动不已的赵孟頫不知如何是好,一囗气写了十三段跋文,既提出了自己对此帖的真伪见解,也注入自己的鉴赏感悟;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兰亭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一个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并独具个人魅力的书学理论。体现了一个大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基本品质。 赵孟頫在兰亭第七跋中写道:“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恐怕是兰亭十三跋中最具份量、最具学术价值的一句话了。此后的几百年间,对“结字因时相传”的解读有着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共识,而对“用笔千古不易”的解读,似乎就不那么一致了。甚至,有的观点还是极端对立的。特别是近些年来,这方面的争论还在继续。必定,学术研究是一项比较严肃的工作,只有经过时间考验的结果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并理解。 就“用笔千古不易”而言,各说各话的时候大有人在。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由、为自己的认知“说三道四”。甚至,有的观点和言论,明显的过度解读了“用笔千古不易”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过度放大了其所涵盖的思想内容!把“用笔千古不易”推入诡秘的深渊,或置顶于无法登顶的神秘神坛,使得人们对“用笔千古不易”的解读,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此时,我想到了平常心。简单的、直观的认知“用笔千古不易”,可能更接近原作者的思想。我们来做一个试验,把这句话分成两个音节来读:用笔、千古不易;或者是:用笔千古,不易。这样会不会容易理解一些呢?不论如何分割来读,其归结点都是“用笔”。用笔,简单的说,就是写字用的笔,这里指的是写书法所用的毛笔。千古不易或不易,直白的说,就是到时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对书法书写形式的固定,所确定的是书法艺术必须的使用工具。也就是说,用毛笔书写书法是不能因时间而改变的,并且和上句“结字因时相传”也能对应起来。 董其昌大致也有类似的感觉。他在《论用笔》一文中写道:“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由此可见,“提得笔起”就是用笔的根本。他还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里的关键词仍然是“提得笔起”,只是,“提得笔起”的理念又进一步延展了,“不使其自偃”当然是“落得下笔”的最好注解了。这一用笔上的“千古不传语”,其实就是简单到了“提得笔起”。 今天人们所说的笔法,是对“用笔范畴”的扩大化论述,这中间当然有合理的成分和重叠的内容。但,如果把“用笔千古不易”直接改为“笔法千古不易”则是一种误读。首先,我们没有尊重原著的行文思路。另外,用笔和笔法看似同义,但也有明显的不同,是不可随便置换的。用笔,所用的笔。笔法,用笔的方法,诸如提按,诸如使转等等。把“用笔”偷换为“笔法”,严格的说是对“用笔”的“用”字的曲解,“用笔”的用字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解释,使用和应用。而“笔法”则有唯一性,单指用笔的法则。相反,用笔的方法又是多样性的,这样,会有各自的、不同的见解,就不足为奇了。 我还想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笔千古不易”的境界,虽然,它一定和兰亭十三跋的本义不符,但我还是想把它说出来,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不论是使用还是应用,用笔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摸索、学习和实践,然后才能掌握用笔的方法、技术、能力和本领。我如果也想曲解“用笔千古不易”,我就把它曲解为:用笔千古不容易!提得起笔不容易,落得下笔则更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