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黄元章 2019-07-21

战国末期,百家争鸣渐归合流,形成博采百家的杂家。《汉书·艺文志》把杂家列为“九流”之一,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其代表著作是《吕氏春秋》。但早在《吕氏春秋》之前,比孟子稍晚的荀子就已开始了“兼儒墨,合名法”的集大成工作,形成了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总结者。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生于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赵国够(今山西猗氏县)人。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在齐、秦、赵、楚等国进行过积极的政治和学术活动。其中在齐、楚两国的时间尤长。

他还在齐国三次担任稷下学官的祭酒(学术领袖),在楚两次为兰陵(山东莒县南)令。这些诸侯国封建思想萌芽较早,又有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背景,比如齐有管仲学派,秦有商鞅学派,楚有老庄学派,而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有尚侠的风气。如此丰沃的文化土壤,使荀子遍采百家、融铸新说成为可能。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荀子一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他对儒家思想传统又颇多改造,最突出的表现在反对效法先王,主张文化典章、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这反而与法家思想有了相通之处。再如,荀子的自然天道观是批判地吸取了初期道家学派的思想,这给他的理论学说奠定了基础。

但道家的“道”经老子的解说,成为不可思议和难以言传的,因此是观念性的和神秘性的。所以荀子扬弃了道家的“道”的神秘性,赋予它以自然的内涵。这样一来,荀子所说的“天”,既不是孔、墨的有意志的天,而是自然的天;也不是道家的观念的天,而是物质的天。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又如荀子也是提倡节俭,但又不赞成在任何情况下都节俭。他认为过度的节俭会阻碍推行赏罚制度,最终导致人们生产财富的积极性不高。这便与墨子的节用原则有了本质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苟子出入百家,陶冶诸子,其文章便在对诸子散文的总体涵纳中,形成了雄浑博大的气势和风格。

所谓雄浑博大,不仅指荀子囊括诸子、指点百家的网罗宏富,也指荀子的学说博及许多社会科学领域,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学科,都能大气包举,同时还指他思考问题时的视野开阔和论述问题时的举重若轻。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荀子散文雄浑博大的气势,还源于他强烈的自信。荀子认为,除了孔子和子张,其他所有学派都有片面性,所以他对这些学派都进行了批评,取其长处,弃其短处。他自称大儒,盛谈大儒的超群绝伦,而对其他儒家各派斥之为“贱儒”、“俗儒”,尤其对于子思、孟子学派,更毫不留情地骂为“呼先王以欺愚者”的“腐儒”。

其实若就环顾周围的世界,敢于自称“舍我其谁”的锋芒毕露的气概而言,苟子和孟子又是非常近似的。人们常以孟、荀并称,恐怕不仅由于孟子的性善说与苟子的性恶说针锋相对、并世而立,也由于这种天降大任于我的自命不凡。在士当以道自任这一点上,荀子守住了儒家的传统。这和战国末期颇为盛行的王侯不得骄士之说有很直接的关系。

战国时期,荀子“兼儒墨,合名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荀子出入百家,陶冶诸子,而又能自成一家之言,给后世哲人以深远的启迪。如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作为近代思想的启蒙者,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所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之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同时,荀况还广泛涉猎民间流行的各种文学样式,写了《成相》、《口诗》、《赋篇》等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汉书·艺文志》

《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