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入门之返璞归真

 微微传奇 2019-07-21

最近教一个没有音乐基础的初中生学习演奏萨克斯,十节课下来已经能很顺利的吹奏出《玲儿响叮当》《生日歌》《沧海一声笑》等歌曲了,因为他在学校的音乐课基本没上过,五线谱、简谱等乐谱也不认识,所以这几首歌曲都是一句一句背下来吹奏的,这也是我最近探索音乐学习方法的一个尝试,就是篇幅不长的乐曲都先不用看乐谱只靠听乐曲音高和节奏的单旋律(音乐最核心的要素)来学习演奏。

以往的经验都是边学习乐谱,边看谱演奏,老师还强调要视奏,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的培养,这是技巧方面的能力培养,还要了解乐曲的相关文化理论知识。

所以问题就来了,学习一首乐曲是先要了解作曲家、时代背景等文化理论要素呢?还是先要学技术技巧(包括识谱训练)呢?抑或是从音乐的音高和节奏(旋律)这两种基本元素开始呢?

从常人的学习习惯来说,看到见摸得着的评判标准才能够证明学习效果的,比如,学会认识五线谱或者简谱,甚至能把谱子唱出来就很不容易,把乐曲的来龙去脉说得天花乱坠更是学识渊博了,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只关注用耳朵对声音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而这种单纯的听觉感受是大自然的声音对人体的最直接的刺激,没有任何的其它惨杂的因素,没有评价也没有解释,很单纯的音乐旋律的感受。

先解释一下音高和节奏的概念。

音高,就是一段旋律中由于每个音的振动频率不同而产生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节奏就是这些时间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还能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的组合,比如3/42/4拍子的旋律,告诉我们这就是每小节2拍或3拍的乐曲。

因为音高和节奏已经是音乐旋律里最必不可少的要素了,否则,我们听得到的声音要么是噪音,要么就是无序的音的组合,乱成一锅粥的感觉了。

听觉系统会把含有音高和节奏的单旋律音乐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加工识别(是一种模式的识别,在上一篇文章《音乐入门之密钥》中有说明),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当适合人的主体感受需要的旋律被识别后,也就是当我们所喜欢听的音乐传进耳朵,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人非常舒服、喜悦,非常快乐的体验就产生了。

所以一方面要找到你喜欢听的乐曲来演奏,一方面通过单纯的音高判断去乐器上找到这一段旋律的音的顺序排列,当乐器的声音效果和你喜欢熟悉的乐曲对接上了,就是在听觉的感受基础上你以乐器为媒介找到了这首乐曲的音高和节奏并能顺利演奏出来。

也就是说在你把乐器吹响了,这时所发出的声音是无感的,但是吹出了你喜欢的熟悉的乐曲的旋律就是把无感单纯的音的振动用一种模式表达出来了,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和成功的反馈,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不言而喻了。

还是开篇提到的那个学生,在他的学习中,对音色的把握,老师是感到困难重重的,毕竟是初学者,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采取了等一等、再观察的策略,即给他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而他也并没有按照教材布置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吹着自己喜欢的歌曲,从很难听到很容易吹奏出来,音色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即使这个自己探索的时间长一点,也很值得,因为这是自己主动思考、摸索得出来的结果,这是内心对完美的声音效果的追求的结果,

再说一说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的音乐,掌握了一定技术技巧,乐谱都熟悉的音乐爱好者,大多会为了追求某些技术上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音乐对人内心的感受的影响。

举个例子,乐器演奏中手指的速度变化越快越证明了这个人音符的熟练程度,但是音符的速度太快了就容易忽略了强弱和音色的处理,即没有了情感的味道,如同演唱一首美声歌曲为了唱高音显示功力而单纯的炫耀技巧却忘了这个所谓的高难度只是占这首歌曲难度的百分之几而已,而一些听众也仅仅是为了听某个高难度的音能否唱好,很片面的浮躁心理在作怪了。

想起老子的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乐谱,即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初学者的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