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喝醉了被关在门外,大晚上对江长叹,写下传诵千古的名作 苏轼贬黄州时,有一阵子连病数月,被人误传去世,恢复后,与客人“雪堂”豪饮,大醉,这便是此词缘起。 词作后,又因为最后两句过于超逸,惊动郡守。 这首颇有料的词便是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又一脍炙人口的名作。同样作于贬谪黄州(今黄冈)时期。 一次醉酒之后,回去很晚,家人包括仆人都已经睡下了,词人在酒意的似醒非醒之间,面对苍莽之夜和茫茫大江,不由自主地一个人感慨万千起来。 词的性质,类似于一篇随感。词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不着点力的文字和旷远畅达的襟怀依然是其魅力。 前两句写饮酒归来,“仿佛”二字点明醉意。这里出现了我们很熟悉的苏轼的号:“东坡”。 说起这个号,跟苏轼被贬黄州的一段生活密切相关。 当时刚从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逃过一劫,就举家迁到黄州,惊魂未定,又是仓促之间,什么都没有,全家老少二十几口人的生活十分困难(苏轼诗文多有提及),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申请了50亩荒地(古代地好随意,一下子暴富的感觉),开始了他的躬耕生涯。 又因为喜欢白居易,白居易有诗《东坡种花》,其中有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苏轼便从中抽出“东坡”二字,命名他的耕地,并自号“东坡居士”,“东坡”之名由此传开。我们熟知的“东坡雪堂”,听起来很高级,其实也就是在田头搭的五间草屋,专供休闲用的,因为搭成时刚好下雪,激发了诗人的浪漫情调,五间草房便有了至雅的名字:东坡雪堂。 所以“夜饮东坡”,其实是“雪堂会客”。一时尽兴,回去的时候敲门都没人应了,词人索性夜行江畔,感受涛声阵阵下的天地静谧。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回家不进门,说要听江声就能听到江声了吗?家离长江这么近? 就是这么近!苏轼一家居住的地方当时叫临皋亭,原本是一座废弃的驿站,临靠长江,按现在的说法,是天然海景房。 上阕以散文之笔驱遣自如,前四句是铺垫,到“倚杖听江声”才进入正题。 下阕开头两句便是极深的人生感触,前一句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后一句还是化用《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两句都以老庄思想呈现,可见词人经历生死劫后更加崇道的变化。 第三句写景,也象征纠结一番后心理上的平复,以及思想上的升华,这样,自然而然引出后面最飘逸、最洒脱的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既是对大难后人世挫折的思考,又是对前半生的人生总结,艺术上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一片散化,却精粹洗练,收放自如,结句留下广阔的空间跟想像,是苏词中兼具哲思之妙与空灵之美的佳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