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疗风湿骨痹医案精选 以后看到类似病还不会开方遣药 就不要说看到过这篇文章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07-22
 


一、患者刘某,女,58岁。
      初诊时间:1982年12月16日。
      主诉:患者于三年前冒雨涉水,其后全身大小关节疼痛,近来加重,遇冷天阴则加剧,甚则夜难以入睡。
       诊查:舌淡苔白,脉弦。
       辨证:证属寒痹。
       治法:温经散寒,活络止痛,佐补肝肾。
处方:乌头汤加味。
       川乌9g 麻黄6g 制附子6g 桂枝10g 黄芪18g 熟地黄18g 牛膝10g 蜂房10g 穿山龙6g 炙甘草9g 炙马钱子0.5g
        二诊:1982年12月28日。服上方药10剂,疼痛明显减轻,仍感不舒,舌脉同前。
处方:上方加白芍12g、土鳖虫6g,继服。
三诊:1983年1月10日。上方药服14剂,诸症消失,投金匮肾气丸、金鸡虎丸巩固治疗。
         [按语]本例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则增,不可屈伸,局部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常选用乌头汤,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主治寒痹阴寒盛,头有湿邪,留于关节,深入筋骨,症见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为其特点。

 二、患者信息,李某,女,30岁。
       初诊时间:1983年1月6日。
       主诉:患者于1982年11月因产后调理不周受风,自感四肢关节游走不定的疼痛,汗出恶风,头晕气短,形如风证。
       诊查:舌质淡,脉缓细。
       辨证:证属行痹,兼气血双亏。
       治法:益气和营,养血散风。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生黄芪18g 生姜6g 桂枝12g 杭白芍12g 当归12g 防风9g 片姜黄10g 荆芥9g 大枣8枚
        二诊:1983年1月10日。服上方药4剂,诸症已减,仍感恶风,关节时疼。舌质淡红,脉细缓。继服上方药。
         三诊:1983年1月20日。自述又服上方药7剂,余症均除,即告痊愈。
        [按语]本例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游走不定。舌苔薄白,脉多浮。常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防风、荆芥、秦艽、羌活之类,以加强其散风之功。此方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治“血痹阴阳俱虚,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之方,具有益气和营、温经散风之力;多用治产后血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而受风,症见肢体疼痛麻木,游走不定,形如风痹状者。余治痹证尊经旨而不泥,贵在变通应用,选方用药灵活。除上述外,各型兼肝肾阴虚者,常合用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及血肉有情之品,药用生地黄、紫河车、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之类;肾阳虚者,合用金匮肾气丸,药如附子、肉桂、鹿茸、虎骨、杜仲之类;气血虚弱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龙眼肉、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之类;血热者,加入生地黄、丹皮、玄参、玳瑁、水牛角之类;血瘀者,加土鳖虫、地龙、水蛭、全蝎、川芎、桃仁、红花之类;痰湿者,加陈皮、半夏、天竺黄、淡鲜竹沥水之类;疼痛明显者,加马钱子、防己、露蜂房、乌蛇、全蝎、穿山龙、地龙之类;风胜者,加防风、荆芥穗、威灵仙、秦艽、羌活之类;湿胜者,加薏苡仁、六一散、防己、苍术、车前子之类;寒胜者,加附子、乌头、细辛、麻黄、桂枝之类;热胜者,加生石膏、知母、忍冬藤、山豆根、牡丹皮、生地黄之类。

     三、  患者高某,男,14岁。初诊时间:1982年9月14日。
      主诉:患儿于3个月前咽喉肿痛,遂四肢关节红肿疼痛,双下肢尤著,膝关节轻度变形,发热口干,心慌气短,大便偏干。
      诊查:血沉120mm/1h,抗链“O”1∶500。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尺弱。
     辨证:热痹兼肝肾不足。
     治法:清热宣痹,滋补肝肾。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
      桂枝9g 白芍12g 知母12g 生甘草6g 炮附子9g 生地黄18g 忍冬藤30g 秦艽12g 桑寄生24g 炙马钱子0.5g
       二诊:1982年9月24日。服上方药10剂,诸症减轻,虽药证合拍,须缓图治。上方加穿山龙6g、炮山甲9g,继服。
       三诊:1983年4月20日。服上方药60剂,诸症于两个月前已消失,活动自如。血沉降至3mm/1h,抗链“O”1∶200。
        拟培补肝肾之丸药,以巩固疗效。处方:熟地黄18g 紫河车10g 鹿角霜10g 川续断9g 牛膝10g 当归10g 白芍12g 炙黄芪18g 穿山龙6g 山豆根5g 露蜂房5g 威灵仙10g 生甘草9g
        [按语]本例患者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发热口干,汗出恶风,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有结节红斑,或咽喉肿痛。常选桂枝芍药知母汤,该方具清热除湿、祛风散寒之功,主治热痹兼寒湿之象,症见诸肢节疼痛明显,脚肿如脱,身体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寒热互见、气血不足、反复发热者。热甚可减麻、桂、姜,加生石膏最佳。

       四、 雷某,男,32岁。初诊时间:1982年11月26日
       主诉:患者素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两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双侧肘膝关节肿痛加剧,腰部重着疼痛,左下肢麻木。
        诊查: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滑。类风湿因子阳性。
         辨证:湿痹兼脾虚寒湿。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通痹。
         处方:甘姜苓术汤加味。
干姜10g 炙甘草10g 茯苓30g 白术10g 炙黄芪18g 桑枝10g 桂枝10g 鸡血藤20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5g
       二诊:1983年2月7日。服上方药30剂,四肢关节肿痛麻木已消失,腰部疼痛亦明显减轻。舌苔微白腻,脉滑细。以六味地黄丸、金鸡虎丸巩固疗效。
      三诊:1983年5月6日。余症消失,近几个月关节疼痛未再发作;类风湿因子转阴,继服上方丸药徐图之。
        [按语]本例主症关节肿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是属湿痹。常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减;该方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治疗肾着病之方,具有散寒利湿、培土制水之功。主治因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伤及肾府,留着不行,症见身体沉重,腰中冷痛,如坐水中,腰重如带五千钱等。


来自天堂的魔鬼 G.E.M.
         谢海洲,1921年生,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家世业医,曾师从中药专家赵燏黄学习本草学及文献考据学,并亲聆名医金书田、瞿文楼等教诲,从事医药工作近50年,对中医内科杂病和临床中药学、方剂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在诊治血管神经性头痛,颅脑损伤后遗症、痹证、痿证、神志病、中风及其后遗症、血液病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共出版专著(个人或与人合作)15部,发表论文120篇,近年摘选论文汇编成《医药丛谈》及《谢海洲论医集》两部。

学术特点:

(1)强调治病必须求本:认为疾病之产生必有其根本原因;病机之变化,必有其关键所在;疾病证候虽然繁杂,然亦有主次真假之可辨。本犹根也,乃关键之所在。故凡治病者必求其本。

(2)主张勿为病名所惑,切记辨证论治:证无大小,均须辨证才可施治;病有难治易治之分,亦惟辨证方能收功。

(3)关于方剂之组成,除应遵守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散与收:散即发散、宣散,指祛除病邪,宣通气机;收指收敛固脱,固摄气血。两者互为所用,互相制约,包含了扶正祛邪二法。②攻与补:攻为祛邪,补为扶正。每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攻伐之剂,都要适当顾护正气,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③温与清:组方配伍并非一味纯用寒热,而应寒热并施、温清并用。根据方剂配伍和治疗之需,应当灵活运用,取其相互制约、相反相成之意。④升与降:治病应当调理气机之升降,组方配伍亦然。升不可升而无制,降不可降之太过;或升清降浊并用,或有比重(例)之不同。⑤静与动:滋阴养血、补益之品属静,容易壅塞气机,宜适当加宣通之功剂,使组方配伍动静结合,以消药物壅塞、滋腻之弊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