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道没有高低——儒释道本一家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7-22
图片发自简书App

儒家讲“修身”

道家讲“修道”

释家讲“修行”

这三修,哪一个更高妙?

预知上山路,需问下山人。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散文。《大学》里讲修身讲得最清楚、最完整、成体系。

我们先来看看《大学》讲修身的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都是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当中“修身”起到了承上启下、中间脊梁的作用。

《大学》在讲完八目的关系后,明确提出八目的核心就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齐治平,儒家认为修身是本,知道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大法,智慧就现前,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了基础。

而且儒家将修身的上山之路,也阐释得非常清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这个“格”字美妙,本意指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如小学生使用的田字格,方格本,写字时不能“出格”,。这个“格”就是法式、标准,就能阻碍、阻隔。格物,就是阻碍、阻隔我们的私我物欲,格除、格掉心中对外物的贪着。

可以讲格除物欲是我们一切修行的起点。

贪着外物,执迷私我,这是人生一切痛苦的间接根源。

因为人生痛苦的直接根源是“妄念纷涌”。妄念就是大脑的意识相续不断,妄念屏蔽了我们先天本体活泼泼的能量流动,使我们五眼六通全都堵塞,我们由高频率、高维度、高能量的波态量子体变成低频低维低能的粗重物质体。导致当下没有能量,生命没有光芒,衰老、疾病、死亡加速到来。

那么,妄念是哪里来的呢?

——执迷私我,贪着外物。

我们大家都有体会。比如你买了一辆新车,你白天晚上就要牵挂,别刮了碰了被砸了,没事就会起念,你和车就发生了量子纠缠。

比如你拥有三套房产,没事你就会想起其中一套。

我看过报道有个贪官,拥有六个情人,每周需要周旋在六个家里,你想,他每天一定妄念纷涌,算计着今天去哪家,今天如何编故事。

更可怕的是有些贪官,房产十几套,情人几十个,宝物卡车拉,钱财亿万计,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打压的异己、提拔的亲朋更有复杂的爱恨情仇……

你说如果是你,如此多的物质纠缠,你的妄念能片刻歇息吗?

我去过和珅的“恭王府”,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藏宝阁,东西长达156米,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阁楼后墙共开88扇窗户,每个窗户都用一种图案标记,暗指里面藏有哪类宝物。

解说员说和珅每天像个地主似的在他的藏宝阁各个房间里转圈,欣赏自己的这些宝贝。你想和珅是不是和每一件接触过的宝物,都发生量子纠缠,不一定哪一刻哪件宝物就成了他的念头……

所以刘德华在《悟》的歌曲中唱到“多一物,就多一份危险,少一物,贪嗔痴会少一点”,华仔还是比和珅看得更通透。

我们格除物欲,不受外物的牵绊,不与太多外物发生纠缠,我们的良知(本体,妙明本觉真心)就能活泼泼清澈,周行流动,我们就能量具足,与天地宇宙万物同频,不堵不塞,这就是“致知”,就是王阳明提的“致良知”。

致知就能“意诚”,诚者成也,与“假”相对立。眼耳鼻舌身感官拍摄外景,生成的每个感知坍缩在当下,成为当下一念,真实无欺,当我们不相续这些念头,刹那觉知当下生,当下灭,没有相续,就没有妄念升起,因为妄念都是意识制造的假相,我们不生起、不相续妄念,就是“诚意”。

诚意就是正心,就是我们那活泼泼的妙明本觉真心,没有一丝偏斜,没有一丝摇动,没有一丝染着,频率没有降低,我们与妙觉本心完全同频共振,这就是“正心”。

所以,《大学》里总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贪着外物的欲望格除了;

知至,活泼泼清澈的良知本体才能到来;

意诚,我们的念头才能临在当下,不住不随,不迎不拒,真实不假;

心正,我们的妙明本觉真心才能回归本位,频率不变,不堵不塞,实现全球通;

这样就实现了“修身”。

修身之人高频高维,能量具足,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是副产品了。

修齐治平,修是根本。

修道。老子《道德经》是修道的总法,老子告诉我们修道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还是要我们作“静定”的功夫,心体本来活泼泼的周行流动,世人逐物牵心,见利忘形,见得亡真,妄念扰扰,失其本心。所以,老子让我们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万物坍缩眼前,我们要回到本体,回到生命、宇宙的本体(道体),回到活泼泼的本觉真心,心不生贪,心不妄动,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修身之道。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也是这个道理。

修行。我们来看看成佛的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是放下小我私欲,广行大爱;持戒,最基础的五戒,杀、盗、淫、妄、酒,都是具体的当下行动,每一件行动的背后都是要抑制一颗贪心。忍辱、精进、禅定都是要人作静定的功夫,才能得智慧。所以,修行是什么?就是在每一个具体行动的当下,觉照自己的念头,看看贪念起没起,不让妄念相续,就得智慧,能量具足。和修身一样不?

所以修身、修道、修行都是让我们放下私欲,减少妄念,回归本心,生成大道。

《大学》强调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止什么?大家想想……

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佛家讲“妄念顿歇,歇即菩提”,觉悟、智慧来至于哪里?

你看三者有没有区别?世人非要比个高低贵贱,更有人把这些减而又减、简而又简的中国大美文化,搞得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哎,没办法。

当然,神不神,五眼六通,长生不老,究竟涅槃等美好境界有没有?

那是要等你每天24小时,都能把妄念歇下来,我们再来谈的事,现在,我只能说:妙不可言……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用他悟道的理来解读六经,发现全通,当时写了《五经臆说》,后来觉得没用,道理本来很简单,五经已经在,何必再多说,他又自行毁掉了。

陆王心学的另一位大师陆九渊曾发问“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六经千言万语,皆是给我的本心仁体的印证。

生命中到底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这是陆、王思考的问题,也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学习文化为了什么。

有人总是说佛家究竟、道家高明,儒家只是皮毛?

我看不出三家的区别,天地宇宙万物之间,大道就一个,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都是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别在哪里呢?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人人皆可为圣贤,百姓日用即是道。

……

别浪费了大好光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