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贵妃的荔枝:支撑水果游走的帝国血脉

 轻风无意 2019-07-22

文|史军

图|张洋

荔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果树,直到今天,我国云南、广西的山区中仍然有野生的荔枝树(Litchi chinensis)存在。早在公元前1500年,岭南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荔枝树了。荔枝也算是人类世界中的元老级水果了。

与此同时,荔枝也是世界上最娇气的水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称其“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的变化速度简直就是水果供应商的噩梦。杨贵妃的荔枝供应商自然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杨贵妃的荔枝:支撑水果游走的帝国血脉

为何荔枝外形强悍又如此娇气

荔枝如此娇气,但它们的外在形象却比很多水果都要强悍——包裹全身的果皮就像钢铁侠的战甲,上面的裂片更是像极了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加上一身荔枝红,透露出一身杨门女将的英武之气。然而这套“战甲”显然不是为了保护荔枝美味而生。

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看似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实际上,它们不仅很薄,而且其内部组织之间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都借着这些空隙逃逸而去。

就算在这种危急时刻,荔枝的果皮和果肉也不会团结起来,因为它们并不像桃子的果皮和果肉是亲密的一家子,二者之间压根就没啥水分疏导组织,果肉会自顾自地皱缩起来。

荔枝果皮之下鲜美多汁的果肉,其实是被称为假种皮的种子的附属物,跟桃子的果肉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在植物结构上等同于连接黄豆跟豆荚的那小点白色组织。这当然跟果皮不是一伙的了。

不过,不齐心协力还不是荔枝果实最大的问题。果皮内部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才是色变和味变的元凶。这两种酶可以催化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变为黑色的醌类物质(褐变作用),让荔枝迅速从红颜变黑脸。

如果说容颜上的转变杨贵妃尚能接受,那味道的变化估计连唐明皇也会觉得丢面子。这种味道的变化与荔枝的大喘气行为有关系。对,果实也是会喘气的,这种现象叫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被牵连其中而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味道自然就不好了。更夸张的是,荔枝的呼吸强度甚至可以达到苹果和梨的4倍,并且,离开枝头的时间越长,荔枝的呼吸作用会越来越强,荔枝容易变味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荔枝的毛病,也是很多热带水果的毛病。在我印象中,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北方朋友唯一能接触到的南方水果就是香蕉。即便是香蕉也是父母托在铁路系统工作的朋友带来的。在那个列车时速还不到80公里的年代,长距离运输水果这样娇嫩的水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还好,香蕉有一些适合长距离运输的特性。一是青涩的香蕉比较结实,怎么个结实程度呢?煮熟的生香蕉很像土豆,大家大概可以想象没有煮熟的香蕉有多硬了。二是香蕉在采摘之后还可以成熟。在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喷一喷,在很短的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黄澄澄的美味大香蕉了。

事物都有两面性,乙烯可以帮助香蕉催熟,也可以加速熟果腐败。荔枝的臭坏毛病在于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释放量会越来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乙烯释放量才会下降,可是一切都晚了。

说到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尝鲜荔枝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吃到新鲜荔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这要归功于中国日益发达的运输系统,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链接各个枢纽的高铁,以及越来越多的空中航线,让日行千里不再是梦想。水果运输也成为了可能,也正因如此,北方市场上的芒果、菠萝、番石榴才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鲜。

那么在杨贵妃生活的年代里,有没有可能在果实变色变味之前,把广东广西的荔枝送到长安城呢?

杨贵妃的荔枝:支撑水果游走的帝国血脉

官道系统和帝国的联系

运送荔枝必然要依赖交通工具,唐代没有飞机和火车,水运又是一个极其缓慢不靠谱的运输方式。那运荔枝就只有一个选项可供选择——陆路交通。

中国的道路建设始于舜,舜帝曾命令诸侯打通道路。但是这些所谓的连接九州的道路,大多是部落周边的一些短途交通,根本就构不成运输系统。真正的道路系统出现在商周时期,特别是周朝灭商之后,迁都洛邑,于是在原来的都城镐京和洛邑之间修建了平坦的大道。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条发挥重大作用的交通要道,史称周道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道路建设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古罗马人也在不断完善那些条条通罗马的大道。要想富先修路,似乎东西方的智者同时想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些道路的建设最主要还是用于传递军情、调动军队这些军事用途。在秦朝时,精锐的骑兵从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出发,只需要三天三夜就可以到达上千公里之外的阴山脚下,发起对匈奴的战斗。这在古代绝对可以算得上神速了。

除了控制北部边境的大道,联系东部、西部、西南、东南疆域的大道也被修建了起来,特别是穿越秦岭、经过汉中、到达成都的西南干线,让这个区域与帝国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跨越秦岭的道路必须要用一些特殊的修筑方式,特别是要在绝壁上修建栈道,甚至要开凿隧道。这对于没有任何炸药和爆破技术的古人来说,别说开凿隧道,就连清理一块挡道的巨石也很难实现。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古人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火焚水激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让巨石开裂,开凿道路。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火石法,先用柴火炙烤石壁,迅速泼洒浓醋,如此交替进行,甚至凿开了褒屏(古地名,今属陕西褒城),修筑了一条长14米、宽3.95米~4.25米、高4米~4.75米的隧道。

即便是如此努力的古代工匠,终究也无法突破大山的阻隔,更不用说突破大江大河这样的天堑限制了。我们暂且把道路的路况放在一边,只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连接两地的古代道路肯定比如今的高速公路路程长。按现在的地图计算,从广州和南宁到西安的距离大约是1600公里。

就算古代信差只用跑这样的距离,它们真的能在荔枝变味之前跑完这段路程吗?

杨贵妃的荔枝:支撑水果游走的帝国血脉

马马马,中原无好马

那我们还得看看唐代的马究竟能跑多快。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唐朝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54.2米,那么日行500里的快马一天会跑出227.1公里,跑到长安至少需要7天。而这个距离和时间,其实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忽略了大量的高山大川的阻隔。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们从昆明出发到西双版纳,大概只需要7个小时,而20年前需要两天。

不管怎样,要维持这样的高速度,就需要大量的优质马匹来配合,并且驿馆之间要做到无缝对接。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并不产马,这一区域商代晚期之前的人类遗址中都没有发现过马的任何痕迹,直到商代晚期才有马出现在中原地区。在中国传统的控制区域虽然也有一些特别的马种,比如说蒙古马、河曲马,但是这些马通常是以耐力和驮物见长,并不是以速度见长。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获得足够的优良马匹就成了皇帝需要优先解决的国防大事。汉唐时期屡征西域,除了维护边境安全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获得足够优秀的马匹供给军队。

即便皇帝能征集足够好的马匹,还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忽视,背在信差身上的不大可能是一粒荔枝,如果只有一粒,杨贵妃也不干啊。再考虑荔枝的重量和路途的艰险,把新鲜荔枝从两广地区送到长安,几乎是个不可能任务。

热出来的荔枝

这样看来,杨贵妃吃的荔枝显然不是从两广地区得到的,其中必定另有缘由。这些荔枝可能来自于更临近长安的地方,很可能是从四川运送过去的。在今天看起来,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四川北部其实并不适合荔枝的种植。

要知道,荔枝是一种对气温非常挑剔的水果。它们的舒适生活环境是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秋后还要有一段相对凉爽干燥的时间,荔枝的理想生长区域只在北纬18.5°~22°之间。

唐朝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颇显特殊,特别是女性服饰的开放程度达到了一个顶峰。很多学者尝试从文化的融合和开放来解释这一现象,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7世纪到8世纪中叶之间,整个欧亚大陆经历了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与之前魏晋时期寒冷带来的动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温暖甚至略显炎热的气候让唐朝盛世升平,也对唐朝服饰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冬季温度要比现今的温度高0.5℃,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平均气温甚至要比现在高1℃~2℃。

这种变化不仅会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还会带来更多的雨水。气候持续温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作物的产量得以保证,出现了盛世升平的场面。更关键的是,持续温暖的天气还会让作物的种植区域发生很大变化。比如说,唐朝时四川北部的黑水就曾经是贡品柑橘的生产基地,而今天这里并不适宜柑橘的生长。

杨贵妃的荔枝:支撑水果游走的帝国血脉

那么在唐代,有没有可能把荔枝种在临近长安的地方呢?其实,最早践行这个想法的人就是汉武帝。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曾经谈到过,汉武帝攻破南越国之后,曾经尝试把荔枝树引种到长安的温室里面去,但是没有成功,并且还因此动怒处死了一众看护荔枝树的园丁,甚至株连了园丁的家人。毫无疑问,在汉武帝时期,长安城也是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期的佑护之下,即便是在扶荔宫中也没能完成荔枝北迁,那唐朝的荔枝也不会生长在长安附近。

但是,有个地方是可能的荔枝产地,那就是临近陕西的四川。在历史上,荔枝分布的北限一度达到今天的成都,这里到达长安的距离就只有两广区域到长安距离的一半左右。

即便荔枝产区就在四川北部,那要翻越秦岭,还需要长途跋涉。如何在运输过程中,保证荔枝不变质呢?

要竹筒,还是要花盆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泡沫箱和冰块的生鲜包装,这些设备可以保证果实在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冰凉状态,保持新鲜。然而在没有这种快递设备的时候,古代的信使们又如何为杨贵妃送上新鲜的荔枝呢?

按照荔枝果实的个性,要想让荔枝保鲜,就需要让这些喜欢大喘气的果子冷静下来。路线主要就两条,一是降低果实的温度,二是减少果实与氧气的接触机会。先说低温冷藏,这也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保鲜方式之一,看看超市中荔枝下面的冰块,就知道低温对荔枝的保鲜作用了。另外,速冻之后的荔枝甚至可以在冷库中保鲜一年。

抑制氧气与荔枝接触也能起到保鲜的作用,但是并不能无限制地把氧气都换成二氧化碳。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气体浓度的10%,荔枝就会中毒,果实内部的乙醇会大量积累,那人们吃到的荔枝就不是鲜甜味,而是酒糟味了。即便是有了这么先进的储存技术,新鲜荔枝的储藏期限仍然徘徊在一个月附近。那杨贵妃的荔枝是如何保鲜的呢?

有一个保鲜方法就是用竹筒来装。把荔枝装在用刚砍下的竹子做成的竹筒里,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进行保鲜。这可能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荔枝保鲜法,据说就是当年为运送杨贵妃喜好的荔枝而发明的。新鲜的竹筒含有一定的水分,可以为荔枝保湿,而竹子本身含有的天然抑菌成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所以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考虑到秦岭栈道的运输难度,为了进一步缩短需要保鲜的距离和时间,降低运输难度。工匠们会把挑选好的荔枝树栽种在大木桶里面,精心呵护。等到果实即将成熟的时候,这些荔枝树就会启程前往长安。等到了需要翻越秦岭的时候,荔枝刚刚好成熟。这时把荔枝采下来,封在竹筒当中,一日就可以送到长安,让杨贵妃尝到甘甜的新鲜荔枝。

这样看来,杨贵妃的荔枝不仅耗费了无数工匠的心血,还占用了宝贵的官道交通资源。无怪乎,杜牧老先生要作诗讽刺批判了。

这颗荔枝是帝国扩张和联系的投影。在众多工匠的努力下,杨贵妃终于尝到了荔枝,更让整个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