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座独立院落,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养心”二字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意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以“养心”命名此殿,既寄托了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耽溺于欲望的劝诫。明代的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证之外的闲居之所,嘉靖皇帝曾在这里修玄,万历皇帝在这里藏银;清代顺治皇帝在这里病逝,康熙皇帝在这里学习西学,自雍正皇帝移居养心殿始,这里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是皇帝的寝宫,更取代乾清宫成为了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溥仪出宫,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养心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权力中心,几乎所有关于军国大事的决策都在此处产生并诏告天下。养心殿见证过历史的沧桑,也曾弹出千年帝制的最后绝唱…… 1勤政雍正将养心殿变为办公地 与自己喜好出巡的父皇康熙不同,雍正即位,下诏罢鹰犬之贡,宫中所畜养的珍禽异兽全令放出,一个不留。并表示他不事游猎,不但东、南、西的巡幸不搞,连康熙每年举行的北狩也不进行。雍正极少离开京城。雍正元年,他先后送康熙和仁寿皇太后灵柩去遵化东陵,以后去过东陵祭祀。除了这个地方外,那儿也没有去过。他固守京城,开始是为提防允禩(sì)集团,怕离开了发生意外。允禩、允禟(táng)死后,他表示“将天下政事经理区画悉皆得宜”时,举行秋狝之礼,但是他始终没有搞。这说明他除了防范允禩集团,还因政事繁忙,无暇出行。谅阴(指居丧时所住的房子)期间,雍正居于大内养心殿,这里离乾清门较近,便于召见朝臣,处理政事。 雍正皇帝朝服图(资料片) 1725年春天,谅阴期满,雍正开始去圆明园居住和办公。原因有三:一是嫌大内嘈杂喧嚣,不合办公需要安静环境的要求;二是园中水土好,风景宜人,便于享受;三是消释大内夏季炎热,便于纳凉。清朝皇室来自凉爽的东北,不耐酷暑,而且形成传统的心理因素,雍正因中过暑,更怕热,尤需园居。 雍正的即位,使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迥异巨变,他把一座普通的皇家寝宫变成了日理万机的“帝王办公室”。雍正在养心殿旁创设了军机处,把辅臣进一步降低为“幕僚”,并健全奏折制度,使自己一身兼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两重职务,肩上的担子自然是愈发繁重了。 奏折是清代官员向皇帝奏事或请旨的文书,始于康熙时期,经皇帝批阅后的奏折,将返回备文上奏人贯彻执行。雍正帝即位后,创立密折奏报制度,即皇帝将奏折撰写人叫到御前亲自训勉,并交其一个上有两道锁的密匣,钥匙只有皇帝和上奏折的大臣本人持有。大臣会不定期地将一些重要情况写成折子,并用匣子直接送给皇帝亲拆御览,皇帝将指示意见用朱笔批于折后,密封发还给原奏人,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经皇帝御批的奏折叫朱批奏折,朱批奏折执行以后,更定期缴还宫中,由皇宫秘存。这种联系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够更多、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执行决策也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加有利于帝国的中央集权。这些奏折不但内容重要,如今也是价值珍贵的古文书遗存。 清雍正七年(1729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特设军机房。乾隆皇帝继位后改成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军机处无办事衙门,只有军机大臣值班,位于养心殿旁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大臣无定额,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分两班轮流当值,随时等候皇帝召见,办理皇帝交办的一切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军机处由原来单纯的承命拟旨、参与军务的军事机构,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新的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裁撤,历时180余年。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皇帝(资料片) 唐国强主演的《雍正王朝》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六品京官孙嘉诚在养心殿向雍正提出,目前朝廷发行的新制钱弊端很大,铜六钱四的比例将扰乱市场,有害民生,完全不给主持此事的廉亲王胤禩的面子,被雍正当堂呵斥。雍正爱其忠心与才华,命军机大臣张廷玉夜访孙嘉诚,将官居六品的这位“大清诤臣”直接提拔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御史。这虽是影视段子,未必与正史吻合,却由此折射出雍正朝的不少政务决策、官员任免,多是在养心殿拍板敲定的。 微缩的养心殿无倦斋(张松摄) 雍正在养心殿处理朝政,自早至晚,没有停息,大体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览奏章。即使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也是“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贪图轻松安逸。年年如此,寒暑无间。1728年夏天,他写《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七律一首: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丝纶日注临轩语,禾黍常期击壤吟。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由此诗,足见这位“劳模皇帝”的辛劳。次年,雍正又作《暮春有感》:“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暘(yáng)”匀。宵衣旰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风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因为专注政务,雍正帝连窗外花木的烂漫都无暇欣赏了。晚间,是雍正最紧张的时刻,批览奏折,常常到深夜,搞得精力疲敝,他常把这种情形书写在臣工的奏折上。朱批是雍正勤政的最好记录。这一做法他一直坚持下去,虽然1730年以后,朱批的分量有所减少,但他的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洋溢其间。 每天朝会之后,雍正时常会从这里踱步到养心殿明间西侧的“勤政亲贤”堂,单独召见官员,或批阅章奏。“勤政亲贤”东侧用 10多平方米的走道与明间隔离,窗外抱厦用围挡遮蔽,整个帝国最重要的决策和讨论多半在其中进行。“勤政亲贤”堂内悬挂一幅雍正亲手题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堂为天下奉一人。体现了雍正皇帝对集权的渴望,对国家求治的热盼,自信满满,霸气十足。 2养心殿的“乾隆时代”:由勤勉到怠政 乾隆皇帝早年身体一直非常康健,精力也极为充沛。平时卯刻即起,听政理事,略无倦怠。对准嘎尔用兵期间,“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乾隆二十年以后,左耳重听;四十年后,又左眼欠明,但是听政理事却从不稍辍。在养心殿内,乾隆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其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乾隆皇帝朝服图(资料片) 乾隆即位后,对养心殿做了一些改造:辟出一间“长春书屋”,为自己“长春居士”的雅号增色;在长春书屋东侧,为“无倦斋”,乾隆设佛堂于此;藏着三幅传世书画的三希堂,面积虽小,却是乾隆频频光顾之地;即便在养心殿西侧山墙外的一方狭小空间,乾隆都充分利用起来,搭出一个小耳房,说是院子里有一棵梅树,在花开时节可以坐在室内赏花,小屋美其名曰“梅坞”…… 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特别是富察皇后的亡故,乾隆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开始越发厌倦政务,而追求个人享乐。 乾隆四十九年后,他处理政务的时间大为缩短,记忆力严重衰退。刚在养心殿吃过饭,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进,而皇帝亦不觉悟”,衰老健忘之症,已相当明显。因为衰老,他上朝的时间越来越晚,对于各地官员奏进的像小山一样的公文,打心眼里感到腻烦,并为此多次指责各地官员奏事琐细,“徒滋烦扰”。 清乾隆“十全老人之宝”青玉交龙钮印(张松摄) 因乾隆的倦政,朝政和各地事务普遍废弛,对有过官员和贪污人犯的处理,他不是拖拉不办,就是从轻处理。如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内外文武大臣竟有多人连续被革职、革职十余次之后仍留原职者。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驾崩,死于养心殿,享年88岁,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也是在养心殿居住时间最久的清朝皇帝。养心殿内的乾隆皇帝晚年怠政,令大清政务乱象滋生,一塌糊涂,康乾盛世终成虚幻的盛世,潜伏的重大危机随即扑面而至。 乾隆皇帝汉服图(张松翻拍) 3困惑的养心殿——由嘉庆到道光 乾隆执政后期涌动的大清危机,终于在嘉庆与道光两朝演化为残酷的现实。嘉庆与道光的个人私德都不错,如道光皇帝克勤克俭,平时连肉都舍不得吃,穿带补丁的衣服。他还要求后宫妃嫔一起搞勤俭节约,不到盛大节日不准用化妆品,不准穿锦绣衣服。就连皇后过生日,也是人手一碗打卤面。不过,道光皇帝感觉此举实在说不过去,批准御膳房杀了两头猪,皇后竟大喜过望!道光皇帝还爱民,哪里遇到干旱,他就跑到哪里祈雨;哪里洪涝成灾,他就拨出大把银子赈灾。为了减轻民众负担,他一再减少税费。但是,无论嘉庆还是道光,他们均严重缺乏雍正帝刷新政治、兴利除弊的魄力与手段,只在守成二字上下工夫,遗憾地错过了大清改革的最佳时段,以致在大时代变革到来前,这个百年王朝已积重难返,泥足不拔。 嘉庆皇帝朝服图(资料片) 令养心殿里的两位大清帝王无比困惑的是:为何自己越努力,国家的问题越多?为何自己越求稳,江山反而越动荡?嘉庆帝刚上台,即诛杀乾隆朝的巨贪和珅,并打出“咸与维新”的改革旗号,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困顿多年的大清政坛形势曾为之一变。时隔不久,人们发现,嘉庆所做的都是表面文章,他根本无能也无意改变积弊僵化的大清体制,对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被动应招,束手无策。他花了上亿两白银,折损了无数将士才镇压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但没过几年,北方的天理教教徒居然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杀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羞赧不已的嘉庆帝痛下罪已诏。 一次回宫途中,嘉庆竟被一个穷困潦倒的名叫陈德的宫内厨子在防备森严的紫禁城重地刺王杀驾,若非侍卫丹巴多尔济舍命相救,早已命丧黄泉。经此一劫,嘉庆颜面丢尽,但他未能痛定思痛,却越发闭关锁国,对外来事务采取盲目排斥态度。然而,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完全表面化,大清国运自此江河直下。 道光皇帝朝服图(资料片) 直面大清日甚一日的社会危机,即位的道光皇帝更是力不从心。他欲借林则徐之手摘除为害中国多年的鸦片毒瘤,未曾想,竟引爆了中英鸦片战争。大清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据《清宫补闻》记载:在签署《南京条约》的前晚彻夜不眠,道光皇帝绕殿逡巡,不停地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于养心殿内连连流泪,之后留下四道遗嘱惩罚自己,不许后人为其立圣德神功碑,哀叹自己丧权辱国,愧对先祖,一生蒙羞。本来,经此劫难,道光应变法图强,重振旗鼓,但与父皇嘉庆一样,此后八年,道光依旧苟安姑息、拒绝变革,导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蓄势待发,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终于无药可救了。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