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国际化教育?如果你不知道答案,那么最佳答案就是不知道

 木香草堂 2019-07-23

——你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吗?为什么?

——你觉得是老虎更危险还是猫更危险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你喜欢伏地魔吗,为什么?

……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置身在一个教室中,身边的同学都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同学,抛弃了传统的黑板和PPT,老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只是抛出问题后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

你的孩子会是什么反应呢?他/她能回答出多少?又能有什么样的观点表达呢?

虽然说这些场景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但在不久的未来,“国际化”教学模式将会是家长和孩子们无法逃避的生活常态。

在国际化的概念抛出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

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曾在一个亚洲国家的一流大学留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K12教师。

在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多次体会到国际教育应该带给孩子的,是独立思考、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思维

举个例子,我上过一门名叫“international manners”(国际礼仪)的课,教授是一名加拿大人,留着大胡子的中年“大叔”,眼睛里却有年龄不符的调皮和活力。

在开学第一课上,针对我们这些亚洲学生(占课堂50%左右)上了一节概论课。

他在课堂上说过的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段:

“作为一名成年人,在我的课堂上,你应该明白,你将会体会到一种全新的与导师和同学们互动的方式,也许和你们的传统课堂有所不同,我希望你们明确:

我会“”你交流,而不是“”你讲课;我在提出问题时,是真的期待了解你们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对”和“错”的标准答案,我想看到的是不同有趣观点的讨论。

我鼓励你表现得好像你是班里唯一的学生,也就是说,不要顾及其他人的看法,畅所欲言。沉默是对课堂最大的侮辱。”

起初,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面对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考核模式,没有了对“正确答案”的追求,一下子丧失了学习的方向,无比茫然。

所以,在前几次的课堂上,我习惯性地保持witness(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

因为课程本身就是对不同国家特色文化的讨论,教授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甚至直接请来自这个国家的同学给大家解释,教授本人就坐在教室中间,认真的倾听记录,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次,讨论到一些“文化中约定的习俗”这个话题,教授突然问“where is my Chinese students?”(咱们班的中国学生在哪里?)

我举手,教授问我:“why you use chopsticks?”(你们为什么用筷子吃饭?)

我冷了一会儿,下意识的回答:“I do not know...”心想惨了,会不会给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

没想到,他拍掌跳起来说“YES!You don’t know!Sometimes we just cannot give the reason to do something, and maybe that’s the part of culture itself. Give me five!”(是的,你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对一些事情给出解释,而这也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来,击个掌吧!)

所以,“我不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

我一个无心的,最简单的下意识回答,竟然和教授达成了“共识”,只因为这是最诚实的答案。

从此,我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贡献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也抛出了很多问题,到学期结束,这门课理所应当取了了A+的成绩。

学期最后,通过如此酣畅淋漓的参与主动学习的体验,让我突然明白一件事:学校的教育是有成本的。不仅是金钱,更是精力的代价

国际化的教育,也绝不是和外国人在一起上课,而是国际化思维,用更加包容开放的思维去看待万物,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

那么,这种国际化的思维应该如何获得呢?

很多家长认为必须有外国人的介入才能获得“纯正”的国际化思维。

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时间和精力出国留学,在繁忙的学校课业压力之余,又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国际化的思维训练呢?

1.网络公开课

如今,网络上有很多平台已经可以免费观看世界国际名校的公开课。

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哈佛幸福课,我也认真地在屏幕前认真听完了所有的课程,虽然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互动,但还是能捕捉到教授的思维脉络,对于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有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欲望。

2.阅读英文原著

一本英文原著中,渗透了生活的细节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在阅读原著时,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方式和行为习惯体会文化的国际差异。

思考,如果是我们遇到相同的情况会如何处理?我们的日常与他们的日常有哪些不同?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呢?如果我们与主人公成为朋友,又该用何种方式与他们相处?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这种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自由思考。

3.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式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不容小觑。

作为家长,可以有意识的改变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多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个反面角色一定是坏人吗?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坏事呢?他有没有善良的一面?如果我们去跟他谈判,应该怎么说呢?”

4.有目的的文化旅行

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带着孩子一起出国旅行,但恕我直言,传统的观光旅行带给孩子的恐怕只是对自然景观的模糊印象。对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影响并无太大意义。

建议带领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文化旅行”,即出行前搜集一些关于目的地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图片、传说故事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在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接触当地人,与当地人聊天,可以问一下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传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考试制度等等。

切记不要询问个人的隐私哦!

罗振宇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所有的家长应该记住,你的孩子不是比你晚出生好多年的人,而是在你死后还要继续生活很久的人。你现在教授给他的东西,能支撑起他未来在一个变化更加激烈的世界中继续生活吗?”

的确,给孩子拥抱世界的能力,让孩子具备国际化的思维,才能让他乘风而起,在没有父母的保护下,仍然有选择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