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十四岁少年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深刻到让成人汗颜!)

 木香草堂 2019-07-23

前言

 

这是一个14岁孩子写的文章,从阅读谈到了应试教育,从应试教育谈到了家庭教育。尽管有些地方写得不够恰当,略失偏颇,但总体却值得大大的赞赏。你会看到,一个14岁孩子思考的深度已经远远超过很多成人,当成人还在抓着表象去解决问题时,孩子已经通过表象去探索真相了,这太让作为成人的我们汗颜了!

 


当我们拼命让孩子好好读书,考高分时,我们是否思考过孩子为什么读不好书,考不了高分?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给予了孩子除了物质世界以外,更富足的精神世界了吗?当代孩子缺的不是物质,缺的也许是美好又富足的精神追求!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我们不懂,也不想懂,只执着于自己的“贪”,让孩子实现我们的“贪”。今天推荐这篇文章,希望你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感悟,又或是能醍醐灌顶!


 



书,是知识的源泉,作者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世界的碎片。

 


这些白纸黑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点缀了我们的大脑。 这是美好的玩物,说它是玩物,因为这是一件你寂寞无聊时可以随手拿起来看的东西,里面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其实,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当中,很多孩子缺乏阅读,也不愿意出门旅行,所以一般知识面没有那么广阔,思想深度不够,孩子鲜有理想。 

 


阅读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学生做语文题目的阅读理解,写完作文之后阅读自己的作文,上班族阅读文案,法律工作者阅读证人的证词等。可以说,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阅读。

 


说到阅读,就不得不提中国的汉字文化,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之久,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幸存者。汉字的历史自从曾经的甲骨文,金文到现在也长达数千年之久。可以说,这是身为华夏文明后裔的骄傲。那么阅读,也就是领略这个文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事。

 

但是正如我刚刚所说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和当代应试教育体系的原因,他们不爱阅读了,甚至可以说对阅读感兴趣的孩子是极少部分的(虽然,我很幸运,在我的学校中遇到了很多对阅读有兴趣的同学们)。那么很多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了孩子缺的是什么,确切的说有一部分缺的是——阅读。那么这就导致,很多的学校开始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很多隐性的问题也就随即产生。

 


所有人内心深处都能感受得到,校方布置阅读的作业是“为孩子好”,想让孩子成为见识广阔,思想有深度,有自己见解的人。那么我所说的问题在哪呢?在于你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使用的方法,呈现出来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并不一定是好的。具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字——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做事情能踏实而有力的动力,可以说,当你有了兴趣,你会为之付诸行动,会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跟结果无关,只是说你为这件事开始付出行动,那么这件事就突破了一个大的难题。

 


很多孩子阅读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大瓶颈在于:没动力读下去了。读不下去了,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看的那一类型的书。就像我一样,不喜欢的事情被逼着去完成,会很痛苦,特别痛苦。把一件本该是乐趣、美好的事变成了任务,把美妙的故事变成了干巴巴的文字,谁读得下去?读得下去的人都是因为ta慢慢开始读,慢慢愿意去感受书中的天地,愿意把自己代入书本当中,图画能够慢慢浮现在脑海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读出来的同一本书是不一样的效果,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长相不同,兴趣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包括思想也不同。所以每个人联想到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这也许就是文字当中隐藏着的魅力吧!


 

一位十四岁少年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深刻到让成人汗颜!)

有些人并没有看到这一面,只是把书给了孩子,让他们去读,读完写感悟,这些感悟是用来证明他们读过而不是用心感受到的一个证据罢了!连他们都不把这个当作帮助孩子成长的载体,反而是一种交差的心态,是压力的来源,孩子能不痛苦吗!能不厌烦吗!能不讨厌学习吗!因为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另一些人看到了这一面,于是他们会让孩子去思考,让孩子读懂书中的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点其实可能会造成更加极端的“两极分化”,对阅读有兴趣的孩子会显得更积极活泼,而没兴趣的孩子会更厌烦,觉得这个压力更大,我就是这样的。

 


不仅是这方面的压力,还有一方面的压力来源于心灵。 在家庭中,因为没有力量或能力把自己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只通过“忍、哭、闹、辩、要、逃”的方式尝试让你感觉难受,让你难受之后去反思和成长,他们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换个意思说,你对孩子的情绪,有可能来源于你的配偶、企业等外部原因。也就是说,你对孩子本身没有情绪,孩子只是你炮灰的对象,他是不是会很委屈?本来孩子犯错就已经很忐忑了,或者他们以故意的方式想引起你的注意,想让你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再这么一追加,你们会理解孩子心里是什么感受吗?可能以后他们会爆发,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砸家具,自残厌世,最后崩溃的一定是家长。

 


或者他们可能会把一切都憋着,自我否定,自卑,没有责任感。什么都不与别人说,内心封闭,可能跟“抑郁症”差不多类似。那么如果说孩子这样,连家庭都没法敞开心扉,如何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扉说自己对于读书的真实感受呢?更何况他也不愿意读,再被老师这么一强迫,在各种因素的逼迫下,可能是自我否定,没动力,自己给自己高要求等,最终就呈现出孩子看似在青春期产生叛逆,厌恶作业和学习的表象。但事实上,是各种家庭内部问题的堆积,让孩子心里放不下,从而爆发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导火线恰巧是作业或者学习罢了。 

 


关于“青春期叛逆”的这一说法,我的观点是孩子在家庭中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又或是受到了各种心灵伤害,内心极度脆弱时,被应试教育体质下大量刷题所点爆,形成了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期。从生理的角度,这期间也是孩子生理现象变化成熟的一个时期,孩子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不适应,也是有影响的。这个跟中国当代的性教育不明朗化离不开关系。很多家长“谈性色变”,对生理上的变化都避而不谈,就更让孩子对这方面好奇。那么,在青春期生理成长的时期也会更加敏感。 其实,我说的这些话,我相信多多少少有孩子跟我是有共鸣的。

 


一位十四岁少年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深刻到让成人汗颜!)


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现在的很多硬件设施都是世界顶尖的,物质基础很好。但是,我觉得当下社会可能缺的是一个平台,一个教育的平台。孩子是未来的成人,成人是过去的孩子,那么对于孩子教育的走向也就是中国未来的走向。

 


我认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本质问题,那些对学习反感,压力大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动力。动力分两种:一种是负能量的动力,我们叫它“欲望”。为了达到某种让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或结果,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动力,这种动力让你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以目标为导向,甚至不择手段!另一种是正能量的动力,我们叫它“理想”。理想就是让你心理上得到极大价值感和成就感,不是目标的动力,不是目标的意思是,你这一生都可以为理想而奉献,是利他的,所以这种动力的重点在于你会去享受每一个过程,内心非常富足和美满。 而“兴趣”就是一种让人内心感到喜悦的事,被称之为兴趣的事,它的动力也来源于理想。确切地说,当你发掘到一个兴趣之后,你会把它变成理想。这个理想是有意义的,才称之为理想。

 


所以说,中国当代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当孩子有兴趣之后,他们能够把兴趣变成理想,从而一生为国家奉献,这就是栋梁。那么在培养兴趣之前,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三观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导向。逼迫孩子是没有用的,只会越走越远。

 


要做到这一点,用“真爱”才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崇高无暇的爱,这是最美好最神圣的东西,也是当代社会很缺失的东西。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信任、心赏、悦纳、建议和帮助,这些都是无条件的。其中,“心赏”指的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并且能够用“珍珠眼”去发现对方的美好;“悦纳”指的是心平气和并且喜悦地去接纳对方的一切行为,但是不代表你对他的行为没有原则,而是能够做到心态始终平稳,不会有情绪和负能量。 

 


当人做到这五点并且用这些去对待他人,那这个世界将会充满爱,孩子也会快乐成长,中国也会越发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