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主体精神,意临为上,学习《十七帖》的三条线索

 百尺杆头进 2019-07-24

为了更好地学习《十七帖》,除在版本上考究外,还要注重方法和模式。版本的好坏事关根本,而方法的好坏是智取根本的途径。

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尽管风格不同,但总有一定的互通性。第一点,存世最早的行书墨迹有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它是东晋书风的真实反映。接着,还可以与“王书”风格相近的唐宋元人的作品来分析比较。如唐孙过庭《书谱》及宋代米南宫的一系列信札。《书谱》是典型的“魏晋”意义上的复古。

唐人的墨迹较多,但奇怪的是:真正意义上有明显传承王书迹象的是孙过庭。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和临习《十七帖》,学习《书谱》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以此类推,宋有米南宫,元有赵文敏。他们就像一条组合有序的“链接”,这些墨迹的技法、风格的展现对理解《十七帖》的墨迹原貌是能起到臆想和推断作用的,完全可以据此来畅想《十七帖》的墨迹原貌,而不会被动的来临习《十七帖》刻本所体现的技法和意蕴,更不会临出帖本不该有的负载东西而模糊了原帖的气韵,导致临习之作与原貌大相径庭。

孙过庭《书谱》

此外,好在今天还保存着《十七帖》中的唐人墨迹临本《瞻近帖》及《龙保贴》。我们从中可发现唐人是如何来临习《十七帖》的,这些临作与刻本的出入有多大?

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唐人临本《龙保帖》与“三井本”的出入简直太大了,说明这是一种较为尊重原帖的意临本,而《瞻近帖》唐人临本也同样如此,这说明我们在临习《十七帖》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在抓住主体精神的前提下,以意临为上。

另一线索是王书的摹本,如“神龙本”《兰亭序》、《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等。摹本比“墨迹”要逊色得多,其失真性比临本稍微好。

王羲之《何如帖》

主要表现在:一,笔画过于光滑,没有自然书写所表现出的“涩劲”。二,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处所显现的“笔触”与墨迹相比有失真实。三,摹本墨色较为厚重,墨迹的墨色自然且较浅。四,因是摹本,其反映王字基本的精神是要持怀疑态度的。

但摹本基本保持了二王的结构特点、行笔线路及笔法的基本特征。这对检验《十七帖》刻本的好坏,是极有裨益的。还有,刻本在锲刻过程中附带着锲刻者的意图及原临摹者的习气等,这也是导致《十七帖》刻本与原貌不尽相同的地方。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作者: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