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退藏沐浴 道乃天地心,遇痴不解寻, 破腰要缝补,须用水磨针。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圣人以此斋戒,神明其德。 时时溉灌, 不使金花,精脱带。 艮其背,不获其身, 红红白白,水中莲, 茎直藕空,莲又实, 一条直路,少人寻, 坐定更知,行炁主, 不是玄门,消息深, 若能寻着,来时路, 退藏沐浴 易曰:洗心,退藏于密。 唐宋神仙,谓之:沐浴, 近代诸人,标为:艮背。 总只是:这个道理, 心属:火, 心居:前, 初机之士,降伏其心, 如果:束之太紧, 是以, 暂将:心火之南, 水火:自然交养, 白玉蟾所谓: 沐浴,虽为:洗心之法, 艮背,虽有:止念之功, 此皆:未到,实际之地。 而此:向上一着工夫, 千圣,秘而不传后世, 学者,所以罕闻罕遇。 人若:明得此窍, 古仙曰: 以其可以:上通天谷, 召摄灵阳,救护命宝。 吾人, 未有此身,先有此息, 此身未灭,此息先灭, 此即真正:修行正路。 原人受生之初, 与母联属,渐吹渐开, 中空如管,通气往来, 前通于脐,后通于肾。 上通:夹脊、泥丸。 由其:双窍,下至准头, 是以,名曰:鼻祖。 此时, 我之气,而通母之气, 母之气,通天地之气, 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 窍窍相通,无有隔阂。 几乎:气数满足, 剪断脐带,哇地一声之后, 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 自此:后天用事, 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 人生,自幼至老, 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 只为找寻不着:来时旧路。 太上教人:修炼而长生者, 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 人能夺:天地之正气者, 由其有:两孔之呼吸。 其:所呼者, 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 人若:根源牢固, 可以,夺天地之正气, 而能:寿绵长久, 人若:根源不固, 所吸:天地之正气, 身中:元炁, 反为:天地所夺。 只因:呼吸不得其门而入。 平常人之:呼吸, 至其中脘,而回, 如鱼饮水,而其口进腮出。 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 至人之呼吸,直贯:明堂。 上至夹脊,流入命门, 如磁吸铁,同类相亲。 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 踵者,其息,深深之义。 呼吸既得:其息深深, 则:我命在我, 今人:调息数息, 皆是:隔靴止痒, 此窍初凝, 其肾如藕,其心如莲。 其梗: 心肾相去:八寸四分。 中余:一寸二分, 乃是:心肾往来之路、 欲通:此窍, 则其:呼吸之气, 渐次:通夹脊,透混元, 方才:子母会合, 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 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 了真子曰: 欲点:常明灯, 尹师曰: 涵养本原,为:先, 救护命宝,为:急。 又曰: 一息尚存,皆可复命。 一息若存,犹能还丹。 人若知:添油之法, 续尽灯,而复光明。 即如得:返魂之香, 点枯荄,而重茂盛。 故云: 非此窍,则不能:添油, 非添油,则不能:接命。 命不接,则其:留性不住。 若性不能留住, 则必懵懵然,而去之。 故经曰: 塞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 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人禀天地之气数,有限, 若不知保养,自暴自弃。 如,刘海蟾,云: 朝伤暮损,迷不知, 细细消磨,渐渐衰, 阖辟之机:一停, 呼吸之气:立断。 呜呼! 生死机关,其速如此, 回心向道,急求大药, 脱离生死,以保性命。 此着:接命工夫, 不拘:行住坐卧, 退藏:夹脊之窍。 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 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 以为起生之本,长生之根。 以,天地:无涯之元炁, 而,续我:有限之形躯。 学者只要:认定此窍, 里面:皎皎明明, 自然: 散其邪火,销其杂虑, 降其动心,止其妄念。 妄念既止,真息自现, 真念无念,真息无息。 息无,则:命根永固, 念无,则:性体恒存。 性存命固、息命俱销, 此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 人生,如:无根之树, 全凭气息,以为根株, 一息不来,命非己有, 欲修长生,必固其气。 气固,则: 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 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 久之,胎息定,鄞鄂成, 长生有路,而大道可成。 |
|
来自: 昵称4094510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