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屯溪老街的一段记忆

 sxweimin 2019-07-24

屯溪老街

长一千余米,宽不过七米的屯溪老街可谓名扬四海。据介绍,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是目前中国保存完整的具有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现在,屯溪老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每年吸引了近600万的国内外游客。

我第一次去屯溪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屯溪街密集紧凑的商店里或是日杂百货,或是家用电器,或是衣着鞋帽,或是点心小吃,与歙县解放街的店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别。戴着红袖套的执勤人员站在街上劝阻行人不要骑车过街的情景也与歙县解放街的情景很相似。屯溪街其实就是现在的老街,那时似乎没有老街的叫法,人们习惯称她为屯溪街。

第二次去老街是1988年,那是参加自学考试后去老街闲逛。后来,每次到屯溪都要趁机逛老街,老街经济可口的炒面或水饺是我喜欢的餐食。街上不断增多的古玩字画店、歙砚徽墨店以及古色古香的金字招牌,让老街显得幽深而超凡脱俗,处处荡漾着浓浓的文化韵味,古朴典雅、空灵悠远的老街给我的自学生涯增添了情趣。

老街西起镇海桥,北靠华山,南临新安江,东边入口处牌楼矗立,走势与新安江平行。中间有三条比老街街面略宽的横道直通山水,同时将老街分成四段八区,还有数条很窄的小巷增添了老街的神秘色彩。人在街上,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面上观赏,单就布局而言,就有许多的想象空间。镇海桥就是屯溪老大桥,架在横江河的尾部,站在老桥看下游,三江口近在咫尺。横江和率水二河汇聚后称新安江,人们把这汇聚点称为三江口,也就是一段宽阔的水面。老街与三江口的巧妙组合,引发了无数人的赞叹:“屯溪美,屯溪美,一半是街,一半是水”。

有很长时间我没有去老街了。2001年5月江泽民视察屯溪老街的报道激起了我想去老街的情结,终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行动。2002年听到老街旅游的经营权被一家企业买断的消息,想去老街的念头再也无法抑制。一天,我专程去屯溪老街游玩,看到的老街比记忆里的老街要亮丽得多。小青瓦,马头墙,雕花木窗,砖刻门楼,旧木具,土特产,古玩字画,文房四宝,老街的徽派建筑与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在现代化楼房鳞次栉比的城市中更加凸现古色古香的风韵。

年,去老街的次数又多了起来,也深刻地感受着老街的变化:不变的店铺里是流动的老板,古色的老街迎接着现代消费者。渐渐之中,外地来老街经营的老板多了,坐店卖艺的文化人多了,旅游商品的种类多了。不久前路过老街,突然发现新开了一家蓝印花布店,望着那些高洁素朴的东西站立良久,不禁联想到老街的玉器店,这蓝印花布是老街下一个可能的流行色吗?

去的次数多了,对她的认识逐渐深化,也更多地了解到她的真实历史。明以前屯溪的商业中心在黎阳、西镇一带,明嘉靖15年镇海桥建成,商业活动逐渐向东发展,所以有“明清的屯溪,唐宋的黎阳”之说。黎阳、西镇一带是横江与率水二河之间的三角形沙洲地带,从沙洲过老桥就是屯溪老街。1929年,朱富润(又名朱老五)带领一百多人来到屯溪,向屯溪商团要枪要钱未成,一气之下,将屯溪商会会长汪德光的“德厚昌”南货店浇上煤油,然后放火烧房,大火烧了几天几夜,老街的店铺惨遭焚毁。屯溪为此有民谣说:屯溪烧得苦,害在朱老五,屯溪烧得光,祸起汪德光。据记载,重建工作花了四年多,新建建筑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但街道比原来拓宽了一倍。1939年7月22日,日本兵将两枚燃烧弹投在屯溪西镇街,繁华的西镇街化为灰烬。为了汲取火烧连营的教训,在时任安徽省皖南行署主任、“一.二八”淞沪抗日名将戴戟将军的鼎力支持下,屯溪老街被三条横道分成四段,三条横道分别以民族、民权、民生命名,也就是现在的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

显然,屯溪老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明清老街,更不是宋城。有人说旅游不是考古,何必那么认真?但我看,以假乱真总是不妥的,至少有以下三点坏处一是无利于徽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试想,“宋城”如此,有必要去乡村看明清村落吗?歙县的“鱼鳞街”就是比屯溪老街更加地道的古代街衢。二是不利于老街本身的旅游业发展。老街的建筑大多没有文物价值,为了提升老街的品位,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同时,以老街为依托,扩大“古”建筑群的范围,增加吸引旅客的新亮点。可是,所有这些,在一个沉重的保护话题下,似乎变得很难。当然,新建如旧,布局奇巧不落俗套是另外的问题。三是以讹传讹,不利于徽学的研究和发展。这是无须列举事实的,看看许多研究文章的错误之处就自然可以明白。

1934年春,郁达夫、林语堂等八人“应东南五省周览会之约出发西游;去临安,去于潜,宿东西两天目,出昱岭关,止宿安徽休宁县属屯溪桥上,为屯浦桥下浮家之客”,郁达夫在《屯溪夜泊记》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当时的屯溪街市萧条,外地游人找住宿的地方都困难。郁达夫的佳作却让人回味无穷,这无愧于徽州山水的奇丽。

游客来老街自然不是考古,最多购买一二本相关的图书、宣传册或者一些音像制品,他们来感受这里的视觉冲击,欣赏“一半街巷一半水”的美景,或许再捎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我喜欢老街;淡雅古朴的街面,不同肤色的人流,没有行车的闲适,或雅或俗的文化氛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