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是何绍基书法创作时悟出的运笔之法

 百尺杆头进 2019-07-24

何绍基 《行书立轴》 湖南省博物馆藏

面对帖学的日益衰微,有清一代的书家都在反思,他们普遍认为问题出在笔法上,于是便从微观的执笔、运笔、用笔方面详加探索。对此,何绍基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

何绍基 《隶书七言联》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结合自己的实践,从李广“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悬”这种独特的执笔方法。其在《猿臂翁》一诗中写道:“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何氏晚年“蝯叟”之号也因此而得。

何绍基《行书道契竦同八言联》 165×3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是这样说的:“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这种执笔方法,要尽可能腕肘并起,因为腕一回着,运动就僵硬不便,失去了腕的作用,在无法运腕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笔笔中锋的。因此,“回腕高悬”需比一般执笔法使出更大的力。

何绍基《楷书典册紫芝八言联》 326.2×51.6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对于何绍基的执笔法,翁闿运先生评曰:“猿臂挽弓式回腕执笔法的优点是腕肘必然悬空,运笔时得以充分发挥笔锋上下提按的作用。其缺点则腕死,全靠肘臂运行,不能使笔管向左右前后八面倾侧起倒,以尽笔锋周围副毫的作用。写小字起倒幅度小,单凭笔端主锋上下提按,足够应用。故何氏小楷精绝,作风与米芾小行楷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更能融化北碑于唐楷之中,不愧后来居上。但作大字,欲求雄厚沉郁,除以中锋行笔为主外,非借助于副毫不可。何氏腕死,笔管不能倾侧起倒,单靠笔端主锋运行。故其大字空灵飞动有余,而雄厚沉郁不足。”

何绍基《行书杜甫早起五言诗轴》 169.3×39.5cm 首都博物馆藏

何绍基的执笔法确有违反人的生理常规,使转不便之处,然于何绍基而言,这种执笔法却成就了其独特的书风。它起到一些技法上的弥补作用,能增强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使线条更显逆、涩,起笔易于形成藏势,收笔便于上挑以形成雁尾的效果。这些与何氏心仪篆分遗意的审美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何绍基《篆书金钟翠竹七言联》 133.5×30.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有云:“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何绍基 《行书立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早在东晋,卫夫人就在《笔阵图》中提出:“下笔点画波撇屈伸,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一运笔原则历代一直被奉为圭臬,后世书家对运笔的研究,基本围绕“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来展开。他们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提出的种种主张,概括起来,这些运笔主张集中在对指、腕、肘、臂、腰乃至身的技术要求,其中较具影响的有四说:运指说、运腕说、运肘说、全身力到说。

何绍基在运笔上强调“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自谓得不传之秘。”观何绍基书作,真气饱满,力度内含,这正得力于其运笔上的通身力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