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的道德标准
【10】子曰:君子至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在后边《子罕篇.第四》中,孔子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个“毋”就是孔子“无可无不可”的解释,没有什么一定要或者一定不要的事情,贫也罢、富也罢、穷也罢、贵也罢,唯有大义的事情不可动摇。 所以君子的仁道,与现实没有什么关系,是天地之间一直存在的真理和大义。对照“苟志于道,无恶也”,就可以看出儒家与道家(当然老子的道跟后世的道家还有区别)的区别,隐士思想是看到世间的事情不太对,就找地方隐居起来,而儒家则是无所谓隐居与不隐居,感觉形势需要自己退让,自己就退让,如果现实需要自己站出来,那就要义无反顾,如文天祥慷慨赴死一样。
心由所怀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段话中的“怀”就是心里想着,贪恋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天下大道的问题,以及自己道德修养的事情,小人则不同,他们贪恋土地,不会计较道德的得失,一心想的是获得更多的土地、地盘,就跟后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所说的,颛臾国本身是周天子册立的小国,而且隶属于鲁国公室,但是季氏则不顾礼制约束,找理由想侵吞他。 另外,君子时刻心中装着法律制度,不会去触碰法律的界限,但是小人则不同,他们只关心利益,为了钱财可以盗窃抢劫,甚至杀人放火。就像是现在被抓来的贪腐官员一样,但凡他们心里装着法律,也不会走进监狱。
贪利养怨
【12】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是依照、依据,就是做事只考虑利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事,最后都很难有好的结果。程子解释说,要想凡事都利于自己,一定会侵害别人的利益,这样就会招致怨恨。 如今市场经济,大家更是唯利是图,古人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如今更是重利轻道义,所以前些年有人疾呼,“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道德的血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