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应在家测血压!怎样做更准确?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这样建议

 海豹王 2019-07-25

        近期,《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发布,指南就血压计的选择与校准、血压测量的频率(次数)与时间(天数)以及家庭血压的正常值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建议。

每个人都应该在家测血压

        指南指出,家庭血压监测不仅是高血压患者需要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包括那些自认为血压尚处于正常范围者。

       “血压正常”者通过定期测量血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升高,从而对高血压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有效鉴别出那些只有在诊室测量血压时才升高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以及在家庭测量血压时升高的“隐匿性高血压”或“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血压监测方法

       怎样测血压更准确?

       指南鼓励使用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较好,临床研究证据较多,测量方法易于掌握,是家庭血压测量的优先推荐。不建议使用手指式血压计和汞柱血压计。如果选择腕式血压计,需严格按照说明测血压。

       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坐位休息至少5 min 后,开始测量血压。确保捆绑袖带上臂的中点与心脏同一水平。

       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与气囊。目前大部分电子血压计都配置了适用于大多数测量者的标准袖带(上臂臂围< 32 cm)和供上臂臂围较大者使用的大袖带(上臂臂围≥ 32 cm)。如果给儿童、青少年或其他上臂过细者测量血压,应选择小袖带。

       记录所测量的血压数值,记录内容应包括:测量血压者姓名,测量日期与时间,收缩压、舒张压与脉搏,如果血压计提供了平均压或脉搏压,也应一并记录下来。

       血压计在使用期间,应定期进行校准,至少每年1 次。

家庭血压监测的时间和频率建议

· 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上、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5 min 后,测2~3 次,间隔1 min。

· 初诊患者,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 d;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 d。

· 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在起床后1h内进行,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剧烈活动前。考虑到我国居民晚饭时间较早,建议,晚间血压测量在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不论早上还是晚上,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

· 为了确保家庭血压监测的质量,血压监测期间应记录起床、上床睡觉时间、三餐时间以及服药时间。

表 各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中家庭血压测量的频率(次数)、时间、天数(点击查看大图)

家庭监测血压的正常值和意义

· 家庭血压的平均值≥135/85 mmHg 时,可以确诊高血压,或血压尚未控制。

· 当诊室血压≥ 140/90mmHg,而家庭血压<135/85 mmHg 时,可诊断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

· 当诊室血压<140/90mmHg,而家庭血压≥ 135/85 mmHg 时,可诊断为“隐匿性高血压”或“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指南建议

       ( 1)在高血压的诊治与管理中,除了测量诊室血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外,还须建议患者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 2)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按照标准方案进行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示波法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并根据上臂周径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

       ( 3)家庭血压监测每日早、晚各测量2~3 个读数,间隔1 min,取平均值。初诊、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d;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 d。

        家庭血压测量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议没有诊断高血压的家庭成员也应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每年至少测量1 次;如果家庭血压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水平较高,为130~134/80~84mmHg,则应增加血压测量的次数,每月至少测量1 次血压。

      ( 4)高血压管理者应积极推动家庭血压监测,包括目前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以及目前血压正常者;指导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及袖带等附件,并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知识与方法的培训;制定或变更治疗方案时参考患者的家庭血压监测记录。

来源:中国高血压联盟《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19 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635-6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