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陶渊明是大诗人,五个儿子却都是怂包?看完这首诗就明白了

 泊木沐 2019-07-25

公元408年,隐居乡间的陶渊明44岁了,膝下共有5个儿子。身为一位父亲,陶渊明也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要面临如何教育孩子的难题。陶渊明是大文豪,但他的孩子们都正是年少好玩,天真无邪的年纪,可就没有父亲那样一门心思只在学问上了。为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些书求上进的,碰上了顽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就伤脑筋了。

这种时候各位家长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打的、有骂的、有刚的、有柔的,各出奇招。想来陶渊明这么气质儒雅的大文豪是断不会干出动手打孩子这么粗鲁的事情的,他的强项是语言,不但出口责骂,还要将责子一事写成诗。不知那几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劣迹被父亲大人一一记录,千百年之后还在被所有人笑眯眯地谈论,会不会觉得自己好丢脸呢?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陶渊明先生的这几个调皮孩子吧:老大阿舒16岁,老二阿宣15岁,老三阿雍13岁,老四阿端也是13岁,老五阿通9岁。陶渊明在诗中写到这几个孩子全是称的小名,可见心中对自己的孩子是充满怜爱的,虽然口中说责骂,心底却是一片柔软。有这么慈祥的父亲,这几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想来真是欢乐无边了。后人有对陶渊明的这首责骂儿子之诗作解析,认为通篇看起来虽然是在责怪几个孩子不求上进,尽是缺点,然实际上字里行间仍是满含慈父的爱怜之情,可看作一曲天伦温馨之作,这种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诗歌的开篇是陶渊明对于自己人到中年的叹息,才44岁,他就已经生出两鬓白发了,身上的肌肤已经松垮下来。人到中年之后心境会有很大改变,尤其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起来,总希望他们能够赶紧长成小小男子汉,成为家庭的支柱,这样自己才能安心老去。因此这两句就为下面的内容做出了极好的情绪上的铺垫。

陶渊明感叹自己已是越来越老迈,看到自己身边的5个孩子却都是调皮顽劣,总不肯读书上进,心里难免就会生出几许失落。这种失落里含着一个慈父夹着怜爱的无奈,于是他将这几个孩子的脾气缺点一一道来。

长子阿舒16岁了,却总是懒惰不好学。论懒惰,这几个孩子里就属他第一。阿舒是否知道父亲对自己的评价呢?若知晓自己在父亲心中是个懒孩子,不知会不会跳到父亲面前争辩。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不由得让人嘴角牵出微笑。

陶渊明又说老二阿宣,眼看着就要满15岁了,也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叹息一声,自己在他这个年纪早就学富五车了。这个熊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

再说阿雍和阿端,都13岁了,更叫人发愁啊!连识数都成问题,这俩孩子该咋办?又不聪明,还不肯学习,真要当个半文盲?陶先生说到这里,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出他的顿足之态。

最小的那个9岁了,一天到晚就知道吃,眼里除了梨和栗子,旁的什么都看不见,这个蠢孩子。

抱怨了一通,陶渊明最后给自己这一群孩子来了一个总结,如果真是天意要给他这五个蠢儿子,那还能如何?我还是喝酒吧。此时陶渊明先生那种既无奈又满含甜蜜的心思几乎是跃然纸上了,让我们简直想随了他一起去瞧瞧那几个熊孩子,捏捏他们的小脸蛋,再对陶渊明说一句:我家孩子也这熊样,操心呐。来,喝酒喝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