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俘获明英宗,使明朝折翼的蒙古瓦剌,其最终结局如何?

 风吟楼 2019-07-25

1449年8月14日,对于大明朝来说,是黑暗的一天。当明英宗率领着50万大军开进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时,蒙古瓦剌骑兵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将土木堡团团包围。

由于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掘地两丈都未找到水源,处境十分危急。也先假意言和,带兵后撤,明英宗身边的大太监王振以为瓦剌军已撤,随即命人拔营。一时间,明军行伍大乱,而也先则趁机发动冲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获,王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击杀,许多朝中重臣死难。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让大明朝折翼的瓦剌到底是谁?他们从哪里来,其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第二年,明军逼近通州,元顺帝望风而逃。蒙古帝国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由于明军的打击,蒙古草原上也分裂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族。

其中,鞑靼位于大漠南北,而瓦剌驻扎在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则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

这三部蒙古中,鞑靼属于元朝皇帝嫡系后裔,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而瓦剌则是最早归附成吉思汗的部族之一。到了元朝末年,瓦剌主力逐步南移,日渐强大。

明朝初年,为了让牵制鞑靼,朱棣先是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王,接着又于1410年率50万大军北伐鞑靼,一举将其打残。

鞑靼衰落以后,瓦剌势力更加强盛,其首领马哈木逐渐骄横起来,他不仅扣留明朝使者,还屡屡侵犯明朝边境。1414年,朱棣再次北征瓦剌,大败马哈木,迫使其向明朝进贡。

而此时鞑靼与瓦剌积怨已久,1416年,马哈木被鞑靼人所败,瓦剌衰落下去。于是,明成祖又三次北征鞑靼,极大的打击了鞑靼人,同时也给瓦剌以复苏的机会。

1439年,瓦剌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进入了全盛时期,他们向西征服了哈密、沙洲、赤斤蒙古等部,向东则攻破了兀良哈三卫,进而控制了女真,建立了元朝灭亡以后,最大的蒙古帝国。

随着瓦剌的做大,此时的也先也有了恢复大元王朝的野心。

于是,1449年7月,也先以明朝侮辱蒙古使者等理由,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北方重镇大同。

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亲提50万大军来到大同。因为前线败报频传,王振也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便想着皇帝临幸他的家乡蔚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结果,刚走了几十里路,王振又害怕大军踩了他的庄稼,放弃了由近路回京师的方案,大军改由原路返回。结果,明英宗来到土木堡时,就发生了惨烈的“土木之变”。

明英宗被俘后,明皇太后又立英宗之帝景泰帝继位,明军在大臣于谦的带领下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

而后,也先看明英宗已经失去了价值,又将其归还,并且还恢复了向明朝的朝贡。

1554年,也先被部下所杀,瓦剌逐渐衰落。同时,鞑靼部也出现了一位有作为的大汗——达延汗。他不仅统一了大漠南北,还把瓦剌逼到了西北一带。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瓦剌,祈求向明朝投降,但被明朝所拒。

到了明朝末年,蒙古三部之一的兀良哈被鞑靼吞并,而瓦剌则被逼到了天山以北、大漠以西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的瓦剌,又被汉文史籍称为是卫拉特或者额鲁特,实际上这三个名字,指的都是同一个蒙古部族。

卫拉特后来又分为了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四部。

其中,在明崇祯年间,和硕特部进入青海,控制了西藏。

土尔扈特因受准噶尔的排挤,在崇祯年间迁移到了伏尔加河的下游,并于乾隆年间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归附大清。

在康熙初年,准噶尔部兴起,并不断试图进攻内外蒙古。乾隆年间,清朝最后平定了准噶尔部。至此,整个蒙古都处于清廷治的下。

在瓦剌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高光时刻,第一次就是也先在“土木之变”中俘获了明英宗,而第二次则是其和硕特部占据青海和西藏。但最终,瓦剌还是与中原王朝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