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第七章:吃亏是福

 坚定前行 2019-07-25

《正读道德经》第七章 吃亏是福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的存在和运动是永恒的。天地之所以能如此永恒,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私心,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运动,所以能永恒地存在。因此,卓越的领袖们在处事时,也都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由此获得了民众的爱戴。将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正是因为他的大众无私,反而获得了自己最大的利益吗?

第一节 天地有心吗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上一章说“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提出了从万物生长的基础这个路径进入,以观察天地之所以能生万物的原因。这一章就是接着讲入门后的观察。

本章的基本格式依然是:“天地”如何……“圣人”也当如何……所以,我们在读《道德经》时一定要记住,老子所说的“道”也好,“天地”也好,都是为“圣人”竖的标杆,是为政治领袖们治国行政找的理论理据,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政治之锚”。政治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是要栓在这个锚上面的,不能拍脑袋决策,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政策。这在当时来说是硬性的规定。

这段话没有需要特别解释的生僻字词,传统的句读也没有问题,所以字面意思不难理解。

本章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话“天长地久”是在描述一种客观存在。

“天”指的是日月星辰,它们的光明是永恒的,一直在那里照亮着大地。它们的运动也是永恒的,日升月落、斗转星移。

“地”指的山川河流、风霜雪雨,它们的存在和运动也是永恒的。

正是因为天地的这种永恒,才有了四季的变换,有了花开花落等精彩的世界。

“天长地久”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同的真理。但老子提出这个话题并不是为了宣扬真理,而是要从中引出一个话题:它为什么会永恒?

老子没有设问,而是自己把答案直接给出来了:

“天地之所以能如此永恒,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私心,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运动,所以能永恒地存在。”

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因为天地是否有“心”,我们还真的不知道。其实老子本人也不知道,也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那段《庄子·田子方》的故事中,老子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心游走于万物起始的状态那里去了……(那感觉如做梦般)心好象被压住了不能正常感知,口好像张开了却不能言说。我尝试着给你解释个大概:十分阴暗寒冷,又十分阳光炽热。寒冷从天上发出来,炽热从地下发出来,两者相互交流融和从而生成了万物。好象是谁制定了这种规则,却没有留下任何形迹。生死盛衰,只在一暗一明之间,都是太阳使之改变、月亮使之变化的结果,它们每天都在化生万物,却仿佛没用力一样自然而然。生有开头,死也有各自的归期,始终循环不断,而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到头。如果不是这样,又有谁能作为它的主宰呢?

谁是天地的主宰?它有主宰吗?如果有,老子“答案”就不成立了,因为都是天地设计好、安排好了的。可见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它将天地看成了一个“无心”的宇宙,一个自然的宇宙。也是因此,他的《道德经》中是没有鬼神这个世界的。所用的极少几个与鬼神相关的字词,也都不是指的那种管天管地的人格化主宰。

天是否有心,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结论,虽然无法证明,也没人能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反驳意见出来。所以他的这个结论算是可以站住脚的。当然,推出这个结论出来也还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将其作为锚来使用,以说服治国行政的领袖“圣人”们去效法。 

第二节 吃亏是福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圣人”一词我们前面说过了,他原本指最高统治者,后来才被儒家竖立成了道德的楷模。《道德经》中的“圣人”都是指掌握国政的领导人,可以译为“卓越的领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卓越的领袖们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获得了民众的爱戴。将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正是因为他的大众无私,反而获得了自己最大的利益吗?

能够坐到圣人这个位置上去者,一定是品德高尚、料事周全、手腕高明者,也一定是获得了大家拥护的人。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天下了才是圣人。所以这里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句,不仅仅是对后学者的要求,也是对过去的那些人尖子们所作所为的总结。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是个疑问句式。其中的“非……耶”相当于“不是……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圣人们,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大众无私,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使其奋斗的目标能够达到吗?

这句话是本章的结句。老子以他朴素辩法法的逻辑,来说明利人与利己是可以在矛盾中统一的。利人是可以转化为利己的。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吃亏是福”。

“后其身”是肯定吃亏的事,但因为这样做可以迎得人心,并可能因此被推举为众人的领袖,不是就可以反而“身先”了吗?

两军交战勇者胜,将军们在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地冲锋在前,他的士兵们也一定会勇往直前,从而取得胜利。不就是“外其身而身存”了吗?

老子说的就是这个“吃亏是福”的道理。但因为他说的是“圣人”的事,也是说给将来可能成为“圣人”者听的,所以需要一种较高的境界才听得懂,需要一种睿智才做得到。而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现在也捧着这本书时,就会因为境界和睿智的不够而产生疑问,以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枯燥的说教,至少做起来是很难的。面对升官发财的机会,只恨脑袋不尖,手不够长,有几个让的?也因此,老子这段并不难理解的话,也常常被误解。误解最多的是将其理解为传授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韬光养晦”。

“韬光”一词,最早就是出自于河上公注的《道德经》第七章。

第三节 神人河上公

葛玄及葛洪祖孙俩在《道德经序》及《神仙传》讲了一段河上公的传奇故事(译文)

河上公这个人,没有谁知道他的姓名。汉孝文帝时在河边筑了间茅草屋修行居住,常读老子的《道德经》。当时的汉文帝也特别喜欢《道德经》,并命令朝廷的王公大臣及地方上的文武百官们都要好好学习这本书。学不好的就别当官了。文帝在学习时遇到了些不懂的问题,又没有人可以很好地解释。当时的侍郎裴楷就向文帝推荐说:

“河州上有一个人熟读《道德经》,可能知晓答案。”

文帝就将不懂的问题写下来派人去向他请教。

河上公对来者说:“道与德是十分尊贵的学问,哪里是可以这样子隔空传授的呢?”

文帝只得亲自前往去求教。文帝到河上公的住地后,河上公闭门不出,并不迎接文帝。文帝派人对河上公说:

“苍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属于我的,管理这些土地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不是我的下臣。老子也说宇宙中有四大:道、天、地、王。我帝王是其中之一。你虽然通晓道的学问,但也是我的臣民啊。老子说上善若水,而你却这样傲慢,又如何能让人敬仰呢?我是可以使你顺从的呢。”

河上公听说后,就以拊掌盘腿的打坐姿势,冉冉升起于百尺的天空中,然后向下回答说:

“我现在上不着天,中不依人,下不居地,怎么是你的臣民呢?你现在可以让我顺从于你,居你之下吗?”

文帝见状大惊,知道河上公非凡人,忙从车上下来行大礼后万分感谢的说:

“我没有什么本事却继承了帝王的位置,深感才能太小,责任太大,所以为此而忧虑。有心于依从老子的《道德经》来治国理政,但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才来求教,希望您垂教。”

河上公这才向文帝传授《素书》及《老子道德章句》二卷,并对他说:

“熟读这两部书,你的疑惑自然可以解开。我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只传了三个人,加上你是四人。别将它的要旨给告示于外人。”

文帝下跪接受经典后,河上公己经不见踪影。

据传,汉文帝正是在此经的指导下,开始了其名垂千古的文景之治。

该故事有多少真实的成份咱先不管它,就这部由河上公注释的《道德经》而言,的确是《道德经》最古的注释本,也是王弼版《道德经》流行之前的主要版本,为皇家珍宝。该书又名《河上公章句》、《道德经章句》。

河上公是中国黄老哲学的开山鼻祖,早年在齐地琅琊(今日照市)天台山隐居修行,秦汉间曾云游西安一带,因其居于河畔而得河上公之名,也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等,其真实姓名及履历无人知晓。

河上公将《道德经》的传授对象确定为帝王将相,并视其书为一部兼谈治国与养身的经典。他以为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先天地而存在,又生成万物的的元气。其神通广大,无所不入。并指出了“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的要点。这些认识应当说是深得老子真义的。该书注重于解释老子意旨,言简意赅,意境高雅,论述透彻,用语平实,说服力很强,因而被人广泛接受,尤其为道教所信从。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还规定了其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因此,相较于后来流传时间更长的王弼本,其解释或许更接近于老子本义。

第四节 韬光养晦

河上公对《道德经》第七章的解释是比较到位的:

 “说天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先人而后己也。天下敬之,先以为长。薄己而厚人也。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这段注释是分别批在各句下面的。应当说批得很好,深得老子精神。他首先指出了老子的写作方式:是以天道作比喻来教人。然后逐句地解释说:天道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们的施予是不求回报的,不像人一样老是与人争权夺利,老是想着自己如何多吃多占一些。只有那些先人而后己的人,反而会被大家推举到众人领袖的位置上去。因为他们的大公无私,而受到百姓的爱戴、神明的保佑,并由此而健康吉祥。人们争权夺利是为了多获得一些利益。而卓越的领袖们却因为自己的无私,获得了更多的回报。这不是吃亏是福吗。

老子的教育方法十分高明,河上公的解释也很到位,但河上公没把这一章的名字取好。

老子的《道德经》原本没有书名,也没有章节名,河上公为了便于大家的记忆和理解,给每章都取了两个字的名。给第七章取的名叫“韬光”。

“韬”字的本义是装弓剑的皮套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说把光芒收敛起来,引申为做人要厚道,不能太张扬。

“韬光”一词就出自于这里,是河上公的发明,是他给《道德经》第七章起的名。表面上看来这个名字是比较帖切的,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说在利益面前不争功,不夺利,当然有“韬光”之义,但仔细琢磨一下本章的内容,就不难发现他的理解与老子想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些区别的。

老子想说的是“为而不恃”,是只管努力地去做,不求回报。他既没有隐藏能力的意思,也没有隐藏功绩的意思。如果隐藏了能力,就做不了功。如果隐藏了功绩就不可能被人发现而“身先”。所以老子这里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没有“韬光”的意思。“韬光”是“有为法”,老子说的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心,“有为法”就是心机在动了。这一动就可能会使一个崇高的境界变味,变成一种谋私的手段。果然,后世在河上公的“韬光”两字后面又加了两个字“养晦”。

《说文》:“晦,月尽也。”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晦”。这一天的月亮是没有光的。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这一天的太阳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了,我们看不见月亮光,就是“晦”。引申为昏暗、不顺心、倒霉等义。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说:收敛自己的光芒,以修身养性。这是成语字典上的解释,比较光冠冕堂皇。通俗点说应当是:

在你倒大霉的时候,不要去与人争权夺利,而是要把自己的野心暂时收敛起来,夹着尾巴做人,装傻瓜,以给自己的发展留一些适合于成长的和平空间。

言下之义,这只不过是一种临时的保全措施。如果不是出在“晦”的时候,而是处于“朔望”的意气风发时,就不用“韬光”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就是讲这个“韬光养晦”的。

第五节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的玄孙,于是和汉献帝攀上了亲戚,还是长辈,被称为皇叔。此时的献帝察觉曹操有反心,于是给董承暗下诏书,让他想法除掉曹操。董承则秘密联合兵败后投奔到曹操手下的刘备等大臣,着手准备。这时,刚除掉吕布的曹操,带着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回到许昌。他的谋臣劝说曹操早日干掉刘备,免得其日后做大,曹操也有些顾虑,于是发生了下面这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

“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

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

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

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

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

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

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

关、张拜谢。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

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

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

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

关、张曰:“兄真高见!”

故事讲完了。刘备兵败后投奔曹操,又怕被他杀了,只得收藏起自己欲争天下的野心,整天装傻种菜,以求自保,这就是他的“韬光养晦”,也是很多人所理解的《道德经》第七章。但我们一定要读仔细了,老子想说的可不是这意思。第七章中的文字也没有这意思。这是后人的引申,河上公开的头。而且读《道德经》,不仅要读出正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前后文去理解。比如下一章就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讲的是不争。是真的不争。并不是“韬光养晦”的暂时不争,也不是瞒天过海地隐藏自己的争,更不是为将来的大争作准备。

我们一定要将两则区别开来。要将境界与手段分清。否则是读不懂《道德经》,也学不会《道德经》,更是做不了圣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