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得一块西周早期的兽面饰,极其精美,因此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 西周早期 兽面饰(拓片) 兽面纹这类纹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被广泛采用,在石器、玉器、陶器等器物上,都可以见到该纹饰的使用,现今发现最早的兽面纹出现在距今七千八百年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高庙文化的陶器上,龙山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有大量的发现,而且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只要是运用该纹饰的器物,都制作精美。对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发现,这些精美的兽面纹器物,大多出现在祭祀场所,也有部分出现在墓主身旁,由此推断,有兽面纹的器物不是作为一般的实用器出现,而是与先民的宗教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到了商周时期,兽面纹更是广泛的运用在青铜器及玉器上,也是青铜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 龙山文化 神面形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上海博物馆 商 兽面纹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 兽面纹斧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晚期 兽面纹饰 上海博物馆 西周 兽面纹饰 上海博物馆 春秋 兽面纹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 根据王敬之老师在《中华文明之光—浅谈中国玉文化各时期的分类》文中所述,从新石器时期到南北朝属于神秘文化时期,神秘文化又可细分为神巫文化,礼佩文化和仙道文化。因此这件西周早期的兽面饰正处于神巫文化的末期和礼佩文化的初期,从它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神巫文化的气息,而到了西周中晚期,兽面饰这类器物已渐渐失去了祭祀的作用,转变为一种装饰器。 西周早期 兽面饰(正面) 西周早期 兽面饰(反面) 这件兽面饰为和田青玉,符合西周时期在材料上的选择特征。整件器物呈片状,微微有些弧度,单面工,线条流畅,雕工劲利。兽面有着商周时期典型的臣字眼,两侧有卷云形耳,上端有突出的双角,额头位置有几何纹,大部分线条为双阴挤阳,显微镜下可见工痕内游离状的解玉砂打磨痕迹。雕工是勾撤雕琢法,但是和西周中晚期那种勾撤法(一面坡)又稍有不同,西周中晚期的勾撤法斜度更大,立体感更为强烈。 臣字眼 几何纹 双阴挤阳 西周早期(上)和西周晚期(下) “勾撤雕琢法”对比 器物的中上部位有一孔洞,孔洞一端大,一端小,符合当时的打孔工艺“桯钻”,并且孔道内进行过二次研磨,把钻孔过程留下的解玉砂磨痕全部研磨抛光,非常光滑,内壁表面有自然分布的橘皮纹,符合古玉的特征。从这些琢磨抛光的精细度来看,这件兽面饰的级别不低。 二次研磨的孔道 (孔道内可见橘皮纹,冰裂纹) 兽面饰有白色的冰裂纹,在显微镜下就像片片的雪花飞舞,和黄色的土沁一搭配,更像是一幅抽象画。冰裂纹是因为古玉入土年代久远,环境温度有明显差别,地理情况复杂多变而致使玉质内部因应力产生裂变的结果,并且冰裂纹存在的时间越久,沁色或玉浆就越明显。冰裂纹表面上看好像有明显裂痕,但即使用显微仪器观察玉器表面一般也看不到裂纹的缝隙,这是玉器老化的特征之一。 冰裂纹 土沁 沁色沿绺裂向玉肉内扩散, 并且在绺裂处填充着白色的玉浆 大部分表面附有朱砂的古玉都被称为朱砂沁,这应该是不贴切的,笔者认为既然称之为沁,就应该改变玉的颜色,而朱砂由于难以沁入玉肉之中,因此基本都附着在玉器的表面,这件兽面饰的几何纹处还残留一些未被清理干净的朱砂。其实在古代的墓葬中,使用朱砂的墓葬等级都非常高,一般只有王、侯才有朱砂铺墓,等级越高,铺的也就越厚。 工痕内可见少许朱砂 非常遗憾的是这件兽面饰上的朱砂几乎都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要不是用显微镜观察,根本就发现不了。俗话说世上本就没有完美,或许带点遗憾才是最好的,就像这件被清理了朱砂的兽面饰,我仍然对它充满热情,它在我心目中就是最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