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酷暑难耐?从古诗中看古人的避暑奇方 06

 闻诗人 2019-07-25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朱顺'
  《诗》云: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玄解释说:“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23日上午10时50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也就是盛暑,正式登场,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暑热不分南北,无论古今。现代人可以在空调室中避暑,那古人又于何处纳凉?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东汉时期班固的《竹扇诗》告诉我们,暑夜无风,把扇引凉,确是良方,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
  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这是魏晋时期无名氏的一首《子夜四时歌》。诗中的“浮瓜沉李”四个字,现在读起来也能感觉到凉意,似乎暑气消了一半。现代人夏日里,可以吃水果、喝饮料,其实古人未遑多让,只不过品种少一些。宋人杨万里《月下果饮七首》中写道:恰则天方暮,如何月正中。一年无此热,今夕绝无风。早藕凝松雪,新菱剥酽红。醉乡堪避暑,只合著衰翁。雪白的早藕,新剥的红菱,月下就着小酌,似乎热一点也不是大事。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仙毕竟是诗仙,避暑的方法也与众不同。李白既不吃瓜李,也不饮美酒,甚至连扇子也懒得摇,直接把衣帽都脱了,在青林里自在清凉。不过,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比他年长的孟浩然也做过。“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当然,孟浩然只是散发,而且是在家里,太白则是发扬光大。这也不奇怪,因为太白十分欣赏孟浩然,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心静自然凉”这话大家耳熟能详,细究起来,白居易怕是典型代表。凭白居易这首《销夏》,王维“诗佛”的称号应该送给他。而与白居易“端局院中”不同,王安石更愿意游湖消暑。“刳木为舟数丈余,卧看风月映芙蕖。清香一阵浑无暑,时有惊榔跃出鱼。”这首诗题为《北山》,当是今南京的钟山。因他写过一首同题《北山》诗: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期间。泛舟湖上,月映荷花,清香不绝,彼时的王安石应该把暑气、烦恼一并忘却了。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古人的物质生活显然比不上今人,但是古人的生活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即使酷暑天,他们也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最后就以这首杨万里的《夏夜追凉》结束,希望能够带去一丝清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