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Richard H.Thaler 的书,做了一些笔记。简单在此分享一下。理查德塞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言语和经历都比较有意思。他研究的领域是行为经济学,以前算是一个“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吧,当然,现在行为经济学已经慢慢进入了主流。同时他本人还算是一个“学渣”,从毕业院校而言,比不上耳熟能详的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 前景理论:决策者会选择一个参照点,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来决定,而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禀赋效应:人们不愿意失去自认为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所有权的最初分配都会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物品和人构成的关系有时候连接上没啥逻辑,连接点很个性化。参照点其实有些类似于锚定效应。诡异的是他人的参照点也有可能变成你的参照点,即使是毫无逻辑相关性。比如《“错误”的行为》一书中提到的GPA和幽默感十分位对应的例子。) 2. 人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人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只有有限的意志力。(因此除了尽量理性,锻炼意志以外。让自己舒服或自在是有益的,即使在经济活动中。这点是有理论基础的。) 3. 赢家的诅咒的两个原因:信息不对称,傲慢(股市中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都是源自于不完整的信息,大家都是在做猜测。做猜测的傲慢就了。赢家过于自负。股市也一样,傲慢是多数有水平的投资者的通病。总认为自己更对,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有这样的心态不犯错才反常。固执是双刃剑。) 4. 帮助人们改进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反馈。(首先一定要有反馈,当反馈存在滞后或者不明显等缺点时,就需要自己去寻找办法找出反馈链条,并做挖掘归因以做的更好。股市是这样一个场所。进步来自于识别反馈,并归因。) 5. 单次的博弈试验中,我们也观察到有50%的合作率。人们有合作的倾向,除非经验告诉他们互动对象在占他们的便宜,合作才会停止。(群体的趋同性是逆向的大敌。但趋同性性是刻在基因里的。投资其实是走钢丝,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平衡。) 6. 效用函数中的非货币性参数。(毕竟每个人都不是理性人) 7. 赢家的诅咒解决办法——与竞争对手分享新知识,促使他们也同时降低出价。(这类问题是认知错觉导致的,一旦出现认知错觉,结果就可能背离理论预测。) 8. 禀赋效应——不是在强化拥有物品的吸引力,只是强化放弃它的痛苦。 9. 忽略现状偏见的理性模型倾向于预测出“不稳定性高于现实世界所观察到的”,忽略损失规避模型所预测的对称性及可逆性高于现实世界所观察到的,这是因为它忽略掉人们对利益和损失的反应在程度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别。(个体的差异性) 10. 两个状况,A :8/9概率获得4美元,B:1/9概率获得40美元。作为选择者选择时大部分选A,但主体变更变成拥有者打算卖出时,大家给B的价格就很高。——偏好反转(说明复杂选择并不线性,对应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偏好。所以愿意支付的代价是不一样的。对应的就是因果关系的不可逆,倒果为因是典型错误。衡量价值的时候需要比较立体。同时,人们倾向于对低概率、高报酬的赌局定价过高,赌性效应?进化的双刃剑) 11. 价值本质的三种看法:1.价值是存在的,就像人的体温一样,人们能感受到并且可以尽其所能说出来,可能有误差。2.人们明确地知道他们的价值及偏好,就像是他们知道乘法口诀一样。3.价值或者偏好是在诱导的过程中一并建立起来的。(行为经济学更偏向第三种看法,偏好是依赖不同情境逐步建构起来的。对于我们的思考,无论是静态价值还是动态价值,关于价值的认知是随着偏好在不断建构,这个就是价值在市场里的映射。) 12. 采取行动来约束或改变鼠目寸光的自己。(行动来自于认知) 13. 损失规避,人们倾向于喜欢递增的斜率曲线而不是递减但总额较多的。(所以企业的业绩如果是逐季加速的观感会不错。相反如果是逐渐递减的话,恐慌情绪会加剧。) 14. 控制错觉:在纯粹的概率博彩中,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取决于纯粹的机会因素,参与者都会觉得他们更有胜算(虚幻的选择权,乌合之众。例如彩票中自己选号而不是随机选。所以赌徒们知道自己投资水平差却还是想自己买股票。) 15. 季节效应、周末效应、假期效应等等反常现象代表资产定价理论在适用于股票市场时是摇摇欲坠的。对股票定价行为最有趣的洞察与理解,是对冗长乏味的数据的不辞辛劳的彻底验证而得来的(218页,市场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16. (均值回归是存在的。市场面研究的旁支理论基础之一) 17. 布雷默和斯威尼的论文可以被称为“关于事件研究的事件研究”。对于经历了一连串“坏事件”的公司而言,价格修正可能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18. 经济理论家工作相当困难,写一个完全理性行为模型就收笔,可能是不够的,而完成一个不是完全理性行为的优秀模型则非常困难。……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你是想要优雅又精确的错误,还是混乱且模糊的正确理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