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名方补血养血7方3

 钟家台 2019-07-26

中医名方补血养血73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征忡。

降及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它既载明了原方所治诸证,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

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汪讱庵《医方集解》更扩充其适应范围,先后将它用于惊悸、盗汗、食少、妇人经带、肠风崩漏等症。这些都是后世医家通过临证实践而将它逐步完善起来的。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具补气之功,其不同点表现在:

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补气补脾与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并用,意在健脾养心,复其统血、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补脾与升提下陷阳气并用,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

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的心悸怔忡、食少体倦和便血、下血等;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懒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六、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30g),桂枝三两(9g),去皮、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5~10枚),擘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留下阿胶,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炖化,分三次入药汁搅匀服。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1、气虚血弱。脉现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结代脉的临床表现,正如《濒湖脉学》所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心烦不眠,舌光少津,亦由阴血不足形成。虚劳干咳,痰中带血,自汗盗汗,咽干舌燥等,皆是阴液不足,肺失润养,内燥伤及肺络,或阴虚生热,内蒸迫汗外泄而致。

故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

姜、桂、酒皆是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藉以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显著病证,方中姜、桂、酒应考虑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灼阴液之弊,故应慎重使用。

七、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六钱(5g)干地黄六钱(20g)生白芍六钱(18g)麦冬五钱(15g),不去心、阿胶三钱(10g)麻仁三钱(10g

水八盏,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饮服。

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各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现代用法:日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阿胶煎服法,与炙甘草汤同。

本方系由炙甘草汤中,减去参、桂、姜、枣、酒,加入芍药而成。

功用:养血,敛阴,生津,润燥。

主治:阳明腑实证,经下法后,实热已除,惟阴液犹亏,出现“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故取炙甘草汤方义,而减去甘辛温之品,加入养血敛阴之芍药,构成纯阴柔润之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