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和孟子,同时代圣人,年龄相仿,地域相近,为何互不理睬?

 凤凰山居士 2019-07-26

文化杂坛

发布时间:17-12-1421:47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可谓是中华文明的督脉和任脉,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一朝一野,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哺育着中华民族,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薪火相传至今的奇迹文明。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两位先圣前后有过两次会晤。虽然道迥异,但二圣相谈甚欢,和而不同。

孔子问礼于老子

在他们身后一到二百年间,儒道两家分别迎来了各自的另一位圣人—孟子和庄子。孟子长庄子两岁,这两位忠实地继承和发扬了各家始祖的学说,为儒道日后的地位和影响力夯实了基础,被后人尊为两家的亚圣。然而,令世人奇怪的是,两位同时代、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同为当时闪耀的两颗巨星,竟然始终未能谋面,甚至互相在其著作和讲学过程中都未提及对方,未曾像他们的师祖那样愉快地会晤,实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憾事,也是后世人们一直不解的困惑。

是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吗?显然不是。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满腹经纶,怀着济世救民的治国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众诸侯。但结果是一样的,没有哪国采纳了孟子的思想,但都对孟子表达了敬意。这样的经历使得孟子在当时名重天下,齐宣王虽不采纳孟子的治国理念,但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把孟子奉养了十几年,后来是孟子自己离开的。所以,对于名重天下的孟子,庄子不可能不知道。

同样,庄子和老子也很相似,始终怀着追求天道、回归自然的隐士思想,著书述说。跟老子相比,庄子更纯粹,《老子》中,尚有不少的治国理念,而《庄子》中,则纯乎自然之道,几乎完全避世。同孟子相比,庄子也是周游列国,但不同的是,庄子是为了游学传道,而不是去见国君推销政见。当楚威王听到庄子的大名后,曾经派遣两个大夫携千金前来邀请庄子赴楚为相,这才有了《庄子·秋水篇》里著名的对话,庄子拒绝了邀请,表示宁愿像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打滚活着,也不愿成为被尊贵地供在太庙里的冰冷的祭品。孟子也曾去过两次宋国(庄子的国家),而且,他们还都见过同一个国君—梁惠王,所以孟子也不可能不知道庄子。

庄周梦蝶

然而,双方互不理会,究竟为什么呢?

孟子不理会庄子,应该是孟子心里始终装作江山社稷,以弘扬儒家思想、济世救民为己任,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和庄子打嘴仗。孟子自己曾说过:“吾岂好辩耶,吾不得已也”,可见孟子不是那种喜欢打嘴仗的人,况且也不一定辩得过庄子,所以干脆不理庄子,假装不认识。

《庄子》一书中,庄子经常拿孔子开涮,然而对眼前的孔子门徒孟子却只字不提,确实令人倍感困惑。可能的解释是,庄子在大是大非上崇尚清静,不愿卷入是非争斗。虽然庄子和惠子经常辩论,但那只是好朋友之间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普通争辩,如著名的“鱼之乐”之辩。惠子是政治家,但庄子从不和惠子辩论国家政治问题。从《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庄子的避实就虚思想,庖丁的刀之所以用几十年不坏,是庖丁善于游刃有余,从不硬砍骨头。庄子通过孔子的故事已经充分达到贬责儒家思想、宣扬道家思想的目的,又何必和身边一位儒家高手天天过招、互吐口水而搞得很不开心呢?庄子虽然穷困一生,但会养生,悠然自得、不与世争的思想,使得其寿命依然达到了84岁。

两位亚圣似乎是中华文明这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但永不会面。又犹如两颗璀璨的流星,平行地滑过,始终没有交集,但从不同角度同时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