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千里江山图》|内附高清大图

 一千零一叶2019 2019-07-26

故宫博物院本月献出了重量级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进而也掀起了全民了解青绿山水画的高潮。

所以你已经知道青绿山水是什么了么?

《千里江山图》你也看明白了么?

从哪蹦出来个青绿山水?我好懵

其实,青绿山水一直在……

事实上,中国的山水画,其发源之初就是以青绿山水的面貌。唐代以后才渐渐兴起水墨画,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造成了水墨山水成为文人画主流的现象,让青绿山水退居二线了。

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从最初描绘人物故事画的背景,演变成技术精进纯属绘制恢弘大气的江山图卷。

王希孟是谁?怎么没有听说过嘞?

先来看看这段文字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为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千里江山图》题跋

这是蔡相为《千里江山图》所作题跋,可别小看这段文字,区区百余字,几乎是唯一对这位天才画家王希孟的记载了。

而画家王希孟的姓氏,还是在清初《论画绝句》中才考证出的。

王希孟其人,十三岁在朝廷御设的画学公费学画,学了三年后,并未考入翰林院,而是被分配到了另一个公务员岗位——文书库,干起了与所学完全不搭的工作。日复一日的整理文件,这就是天才画家的现实生活,月俸也就是一千个铜钱(一贯)来许,在当时也就算是个最低保障这个金额,将将能买到《千里江山图》所用到的这个尺寸的上等宫绢。

你以为这是一个天才画家的逆袭故事?

为了绘画省吃俭用?

非也非也。

并非是开挂的人生,可能只是为人利用

据考,经过蔡相引荐,本来已经远离画坛的画家王希孟,有机会到御前献画,而且屡献屡败,得到了“未甚工”的评价。

不过好在徽宗看其有些才能,竟亲自授画。要知道,得徽宗传授绘画技法的似乎只有两人,另一个是徽宗最宠爱的儿子赵楷。

师出有名后短短半年的时间,十七岁的年轻画家就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的巨制,次年经装裱后呈给徽宗赏玩,后赐给了蔡京。

而完成这幅巨制后的两三年左右,王希孟就死了。

可能是“慧极必伤”,可能是“赶工所累”,王希孟带着他的天赋和与徽宗蔡相纷杂的关系离去了。

当年蔡相为何引荐这位年轻的画匠,徽宗又是否真的因为其聪慧而指点一二,王希孟到底为何早早逝世,这些都只能靠后人猜测了。

这幅宋画有什么来历呢?

除了画家隐秘的生平过往外,要想欣赏这幅画,我们还需要知道当时的绘画背景。

《千里江山图》所绘场景宏大,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而它的不同之处,其实只在四个字而已——“丰亨豫大”。

认识这四个字,就可以看懂这幅画了。

丰亨豫大,成语,典出《周易注疏》卷六〈丰〉、《周易》卷二〈豫〉。《易·丰》:“丰亨。王假之。”又《豫》:“豫大有得,志大行也。”本谓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后多指好大喜功,奢侈挥霍。

《千里江山图》就是徽宗“丰亨豫大”审美观在山水画中的完整体现。雄伟壮观的山脉与苍茫的水势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思绪无限的太平世界。而在宋徽宗年间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这幅《千里江山图》也如实的反映了这一社会情况。

据考,此画所描绘的是江南湖光山色及人文景观,包括了大量建筑及构件,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舟船等,而其中最为醒目者,则莫过于画卷前半段中央的一座木构长桥。此桥之描绘相当仔细,明显可见桥中央有一座两层楼高的亭阁,倘由其外观判断,应该就是位于苏州南面吴江中、建于庆历八年(1048)的利往桥和垂虹亭。

如果说王希孟没有去过吴越地区,我是不信的!

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画家如何能画出如此佳作?

要说王希孟没有到过吴越地区,

亲眼看看山水,

我是绝对不信的~

要想欣赏《千里江山图》,

我建议你也实地感受下水光山色和宋人情趣。

这场从古画中走出来的旅行献给你!

为我踟蹰停酒盏,

与君约略说杭州。

对了,同为传世十大名画的另一位,

《富春山居图》正在杭州展出呢~

喜欢的不要错过喽~

王星记亲制杭州名扇

文人风骨

文人雅士往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以喻友情。手持折扇,一时高雅的象征。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折扇也正是产于此地。

我们将在享誉世界的杭州百年老号——王星记:

详细了解一把地道杭州名扇的生产过程;

与大师对话,感受文化传承的坚持与信念;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手制作一把专属自己的杭州名扇。

西湖畔演绎十八相送

文人风骨

宋词有云“多情自古伤离别”。彼时一次别离,就是“此去经年”,可谓天各一方,永生不再相见。于是古时的话本、诗词中常常伤离别。

登如画茶山体验茶人生活

文人风骨

文人好茶,宋朝茶风更胜,不仅在外出郊游时携带繁复的茶具,还生了一股独特的斗茶风俗。

想来,你若了解了数百年前的这般斗茶之法,就不必特地赶去邻国惊叹那里的茶道了。

拜访龙井村梅家坞的老村长家,仔细学习如何采摘珍贵的龙井茶,然后戴上斗笠,背上竹篓,在茶山小心翼翼的开始体验茶人的劳作。

丰收回来后就要学习炒茶的工艺,看着小嫩芽被飞快地翻炒,慢慢蜕变成完美的龙井茶,成就感油然而生。

吴山顶峰品南宋

文人风骨

说起来,宋人的吃食可说是最讲究的了。从器具到食物的精美程度,都不是当代人可比的。就连郊游,也要备齐酒具和食具,真真是雅得很。

西湖东南岸,吴山最高峰上,可以俯瞰整个西湖全貌,是登高揽胜的必去之处。

在这里对比800年前的临安全貌和现在杭州的繁华景象。

听杭州明星级的老师讲南宋故事:南宋的美食名点、南宋的斗茶点茶、南宋的名人轶事以及你所从未听说的岳飞……

这一场从古画中走出的旅行

带你览尽杭州的地道风土人情

感受宋朝的闲情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