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这个风、寒就是六淫中的风寒,风寒作为外邪侵袭人体,肺气失宣所致。这个肺气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宣发,另一个肃降,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正好是平衡的关系,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该降的不降,向上的力量就大了,所以就会咳嗽,该宣发的时候不宣发,下降的力量就大了,就可能气不够用,就会喘,总之感冒就是离不开肺,只要呼吸就要考虑到肺的调理。 症状可见:恶寒、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难受)、手脚凉、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 稍微解释一下,风寒感冒,恶寒也就是怕冷,这个恶寒跟畏寒还不一样,恶寒是风寒感冒初期的症状,就是这种冷并不会多穿一件衣服,多盖一个被子就会缓解。畏寒不一样,是怕冷,阳气弱,比如冬天怕冷,多穿衣服就会缓解。发热不怎么严重,也就37-38度,自身的阳气正在与寒邪战斗,这个时候其实不应该去干预发热这一块,这对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也是有好处的,烧一会,没问题的。头痛,浑身难受,这就跟后边讲的风热感冒不一样,风热感冒是头痛,身体不难受。手脚四肢都偏凉,这个浅层的风寒束表,一般情况下口不渴,就好比锅里还是有水的,火呢也在然烧着,只是火苗不大,也有水蒸气滋润周身,但是并不是很充裕。所以不会觉得特别口渴。这个时候你让他喝凉水,肯定是不愿意的,喜欢喝热的,这也就是辩证这个感冒初期是寒症的具体表现,寒证是怎么个治疗思路呢?当然是用温热药,散寒的药对吧?中医上就是这理解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样调理的方向就不会错了,就不会吃错药了。如果有鼻涕是清鼻涕,有痰是白色的,舌苔呢也发白,这白的颜色呢,联想一下,是不是就是冰天雪地的颜色?是不是就是寒的表现?这样记忆,就能印象深刻,不易忘记了。 治疗原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显然这是寒症,需用温热药。 下面举个小例子来说明如何选择用药,用什么方法调理? 比如夏日周末到千山去玩,虽然天气不错,上山的时候很舒服,微风拂面,惬意极了。但是下午下山的时候,也没想着多披一件衣服,但是,感觉一阵阵凉风吹在自己汗没消干净的后背上,身体就开始不舒服,到了山下后就开始咳嗽,打喷嚏或者流轻鼻涕了。 无论大人和孩子,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然后大家是怎么做的呢?大多数人是不在意的,以为小毛病,睡一觉就好了。也有些人看家里有感冒药,随便找一种就吃下去,万事大吉。之后呢,有的好了,有的更严重了,也许开始发烧了,开始嗓子疼了……还有,有的家长看见孩子打喷嚏,连续打喷嚏就受不了,其实这是身体自主往外排病的方式,不仅要打而且还要多打,必要的时候刺激一下鼻孔也要打出来。我是不建议这个时候就用上抑制打喷嚏的西药,把来犯的敌人都留在体内,闭门留寇,让自己的身体做战场,受害的还是孩子的身体,你要明白一点,喷嚏被抑制住,不是病好了,是因为药物的作用阻断了神经传递,让身体麻痹,让你感受不到外邪的存在,病还在那里,而且越走越深,越来越不好治。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打点滴,抗生素的孩子吃几次中药不好用的原因,是因为中药首先得解决身体里残留的那些寒邪,这就比正常生病的孩子难治了不知道多少倍。好像中医一直充当救急的角色,医院治不好了,就想到用中药调理了,但是还期待中药极快速的就治好,哪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啊。所以中医也因此备受苛责,可这又能怪谁呢?所以这是值得家长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想想,而不是一味的埋怨,苛责。如果自己家的孩子真是打点滴打多了,每次感冒都打点滴的好的孩子,如果想换中医调理,就需要更多的耐心了,这份耐心给医生也给自己。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知道一些基本的中医常识,稍微干预一下,这轻微感冒的一页就翻过去了,不往后期发展,这个身体就养护住了。你看看周围是不是有这样的小朋友,突然进入空调房上一节课,下课就感冒了?或者上个超市出来就感冒了?爬个山,下山就感冒了?这就是突然的寒邪侵袭导致的轻微感冒。这个时候只要冷静想一想,只要用对方法,第二天再也不用跟老师请假了。这该多好,都做全勤宝贝。 吃药之前,最好喝些热粥饱腹,勿空腹。 大米粥,粳米粥,小米粥,藜麦粥 山药粥,都可以。多说一句话,感冒好了后,都多吃几天山药粥,护理好脾胃,脾胃好了,阳气充足,就不容易再犯了。 方法一:葱白带须+生姜煮水 这个葱姜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其轻”,肺在人体上部,相当于华盖,在外围保护我们,所以水开后香气出来就必须关火,煮时间长了,药性往下走,药效就没用了。葱白:辛香走串;生姜:热性散寒,一碗热粥下肚,来一杯这个葱姜水,标准就是微微出汗则止,汗解而病愈。 类似的方法:葱白带须+豆豉3g 方法二:紫苏叶5-10g煮水 紫苏叶是家庭必备的常用药,被称为“感冒发冷之神药”,能被成为神药的没几种,可讲其药效的强大,喝碗热粥,来一杯紫苏叶水,标准就是以出汗为准,大约30分钟出汗,汗解而病愈,也可以多喝几次盖被发汗。 紫苏叶:发表解汗,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安胎,孕妇感冒总担心吃药的问题,就算感冒了,都硬挺着,怕影响孩子,这回你看好了,如果确定自己是风寒感冒,就可以喝这个紫苏叶水,既能治病还能安胎。 如果是2岁以下的幼儿,喝紫苏水不方便,可以选择下面的方法: 紫苏叶3g+荆芥3g,煮水——泡脚,洗澡,洗头 头为诸阳之会,头要凉,背要暖。总之就是想办法让孩子的暖和起来。寒性的症状就是要用暖热的方式治疗,这是最基本的治疗思路,肯定不会用错方向。 对于家庭来讲,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有很多方法让孩子暖和起来,毕竟风寒最初期的病症是最浅表的,发现及时,很容易就能解决。聪明的妈妈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我举几个例子,不局限于此。让孩子的后背暖和起来,可以用热水袋、电吹风、浴霸、暖宝、甚至是暖气片,这都是可以快速解决初期的寒症,是不是很简单? 对于大人,方法就更多了,厨房里的调料都可以用,比如花椒,葱,辣椒,生姜,都可以起来驱寒的目的,甚至喝一碗酸辣汤,一碗辣汤面,或者姜丝可乐就可以把病治好了。 如果孩子已经6-7岁了,应该可以喝了,但是不管家长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喝,不配合,这时候怎么办?我再提供一个方法,也许就可以了,做父母都是智慧型的,无所不变通。 熏蒸鼻子法(不吃药) 苏叶6g+白芷6g+荆芥6g+一段葱白带须,煮水,用这个蒸汽来熏蒸鼻子,把气吸入肺里,就会觉得舒服很多,对初期的感冒发冷、流清涕、手脚凉、无汗,有比较好的效果,只是要注意别被烫伤了,家长要看护一下,之后用这个水泡脚,再巩固一下效果,事半功倍。 方法三:吮痧法——经常爱感冒或者免疫力差的孩子 适合半岁——7岁的孩子,这个方法很简单,很实用,而且不用吃药,不局限环境。再大些的孩子,已经皮糙肉厚,可以选择正常刮痧了。 一般成年人用刮痧的方法,比较舒服,大人也很容易接受,7岁以后,其实就能正常刮痧了。虽然成年人能挺住刮痧方法错误带给我们短暂的疼痛,也确实知道刮痧后的效果好,通体舒泰。可是宝宝就不会很配合,也不适合。但是方法的原理确实很好的,所以吮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吮痧,就是我们用嘴吸吮的方式,在宝宝的体表,大口大口的吸吮,直到宝宝的体表出痧,这种方法,宝宝没有痛苦,反而还增加了母子之间的亲近感,孩子以为你在亲他。你在吮痧的时候,要告诉宝宝,妈妈要亲亲你的后背(肺俞),要亲亲你的大椎,要亲亲你的脖子(天突部位)。在你吮痧的部位,就会看到一口一口的红色痧痕。看着挺吓人,其实不用害怕,这个痧痕在5-7日就会消退,然后还可以继续吮痧。如果感觉宝宝的免疫力在逐渐提升,每星期给宝宝吮痧一次,大约6-7次,正常的孩子免疫力就应该调整过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