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卫林:一位“有温度”的“科研型”校长

 吴越尽说 2019-07-27

水深鱼极乐 林茂鸟知归

——严卫林:一位“有温度”的“科研型”校长


 作者: 沈佳丽



姓名:严卫林

年龄:50岁

职业:盛泽第二中学校长

格言: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不甘平庸,力争上游。


      他不仅认真“教书”,还注重“育人”;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教师这个职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好评。去年,他被评为吴江区“教育领军人才”,他就是盛泽第二中学的校长严卫林,一位“有温度”的“科研型”校长。

      27年来,严卫林始终致力于乡村教育。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使他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他追求的是教学实绩、课堂艺术、科研品牌、社会声誉……


结缘教育: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


      初见严卫林时,记者发现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没有传统意义上“校长”或“教育专家”的架子——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处处散发着一种“坚定、娓娓道来却富有感染力”的魅力。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不甘平庸,力争上游,争当好教师,努力做到教学实绩好、课堂艺术好、教育科研好、社会声誉好。”严卫林道。

      1992年,师范专业毕业的严卫林回到家乡南麻中学任教,一直负责3~4个班级的政治课,每周承担着20来节的课务量,但教学质量有目共睹。

      “那个时候自己20多岁,年轻充满激情,备课、批作业、考试、阅卷,从早上6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严卫林坦言,只有深入课堂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把脉课程的变化情况。

      虽然现在走上管理岗位,但不管多忙严卫林依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负责初三毕业班教学。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熟悉教学,乃至领导教学,不断探索高效课堂。


科研引领:拓展教育的宽度与厚度


      从1996年起,除了一线教学外,严卫林跟着学校的科研团队开始尝试教育科研,并乐此不疲,一步步走向科研型教师。为何强调要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严卫林向记者举了个例子。

      “目前,我在不断探索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将教学内容以某一'整体案例’为核心,以问题为纽带,串联并统领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并达成教学目标。”严卫林笑着说,不要小看教育科研,它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开展教育教学,在不断反思中弥补、修正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2003年,严卫林担任南麻中学副校长,并开始不断鼓励年轻教师搞教育科研。此后,不论岗位如何调动,严卫林一直保持对教育科研的热情。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30多岁的教师,他的教学成绩很不理想,面临待岗的境地。后来,他在学校教育科研氛围的影响下开始搞科研,虽然一开始他不清楚课题怎么做,论文怎么写,格式不对,内容拼凑,但是我一直不厌其烦地鼓励他。慢慢地,他的科研成果见诸报端,从此信心大增,并以科研的眼光改变他惯有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效果大大提高,学生成绩大有改观。”严卫林回忆,通过科研,那位教师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也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这就是教育科研的魅力。


言传身教:只有优秀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


      如今,严卫林身体力行,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激情有趣、主题探究、问题诱思、明理导行”的教学风格,并在省级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发表五百多篇文章,上百篇文章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

      在严卫林的带领下,盛泽第二中学一批教师快速成长,不但有拿得出的教学质量,也有叫得响的科研成果。为了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严卫林一直对教师说:“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作为教师必须教研和教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骄人的业绩和高尚品德赢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家长的好评、博得社会的喝彩,让社会为教师投上'赞成票’。”严卫林说。

      2019-07-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