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力损失有哪些危害?为何有人不愿佩戴助听器?

 米恩987 2019-07-27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听力障碍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研究调查,中国人口自2015年至2050年期间,人口总数将不断下降,70岁以下的人口将逐渐减少,70岁以上的人口逐渐增多,中国老龄化现象逐日凸显。

而在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中,有一群特殊群体,即听力损失人口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据预测,5岁以上听力损失总人口逐年增加,至2050年底,约有2亿9千万,而7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2亿。

其实每个人上岁数之后,多多少少都有听力下降的现象,老年人的听力损失都会带给老人们什么样的困难和危害呢?

一、“交流困难”

听力损失直接引起听觉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负责辨音的高频毛细胞开始出现病变时,听力损失人士开始产生“听得见,听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交流困难”。这种交流困难在噪音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会让他们很难分辨言语,交流上出现偏差,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而这是我们都不想出现的。

二、增加“心理疲惫”感

当听力损失人士想要听清对方的言语时,无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全神贯注地去分析对方在说什么,这样长时间的交流必然会引起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不光来源于身体,更来源于心理。

三、增加“社会孤立”感

听力损失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当听力损失越来越重,听力损失人士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听不清周围人的言语,与此同时交流也愈发严重起来,当您疲于去聆听而不愿交流,当周围人因为与您交流困难而疏远您,社会孤立感随之而来。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点点地开始远离与隔离社会。

四、导致“抑郁”

当您开始焦躁于听不清别人对话,当您开始隔离社会,个人存在感变得越来越微弱时,一种焦躁和抑郁开始油然而生。有的人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五、“心脏问题”

根据中国听力学网报道,美国和很多国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CVD)是有相关性的。其中2002年在美国进行的听力损失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显示: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耳蜗功能损伤的可能性比没有相同病史的受试者要高出约54%。

六、“痴呆症”

有很多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症是有相关性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患者,其听力阈值每增加10dB,其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应会增加20%。听力损失不光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也直接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以及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随着听力损失越来越重,大脑接收到的声音制激量越来越少,大脑的活动能力就会慢慢丧失,从而罹患老年痴呆症,因此人们常说老年人“十聋九傻”。

尽管老年性听力损失现象如此之广泛,给老年人带来的危害如此之大,但许多老人都认为老年人听力下降、老眼昏花是正常的生理衰老现象,是常见老年病。因此,相当多的老年人都选择自己默默承受,为了不让家人和孩子担心,老人们拒绝听力补偿佩戴助听器。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