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合作论

 昵称m5Gu5 2019-07-27

合作论

一.时代的折射

早期的政治现实主义学派认为,虽然国际关系本身包含冲突与合作两个方面,但冲突大于合作,冲突是绝对的;即使有国际合作,那也仅仅是对冲突所做出的反应和协调。国际冲突论正是反映了这一思想认识。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霸主地位明显衰落,美苏关系从冷战转为缓和,欧洲出现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日本实现经济直飞,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经济关系中从战后一国主导到多国调节的过程和国际政治关系中从两级走向多级的发展过程同时得到加速。这一时代背景促使国际合作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潮流。

二.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该理论由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中提出。针对美国昔日霸主地位的丧失和现实政策与战略的调整,基欧汉强调说:“最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好在霸权不复存在条件下的合作,即霸权后合作。”基欧汉认为,在政治学研究方面,最难写作的是国际合作问题。“合作是一个很困难的研究课题”。不仅界定二号涵义不易把握,而且合作的背景、原因、规则以及其特点牵扯面广,又相互缠绕在一起。他称,他写《霸权之后》这本书就是为了“寻找对合作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

基欧汉在书中对合作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如下:

1. 合作与利益。基欧汉认为,利益问题是研究合作的重要出发点。在一定条件下合作能在利益互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能通过合作实现。

2. 手段与目的。决策者应把握的是,合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而本身不是目的。

3. 合作与相互依存。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而相互依存能带来合作的利益。

4. 合作与权力、财力。权力是财力的必须条件,财力则是权力的主要手段,两者互补,为合作提供基础。

5. 合作与国家行为。基欧汉认为,国际合作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国家行为常见的形式有两种:在单位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是“由里往外”,在体系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则相反,是“由外向里”。

6. 合作与机制。基欧汉强调,合作机制与霸权机制并不相悖。霸权机制依赖的是一种“非对称的合作”,随着美国霸权的衰弱,霸权后合作是可能的,因为互补利益的存在可导致非霸权机制的建立,霸权后合作将是一种“对称的合作”。

7. 合作与和谐、争斗。基欧汉在书中概述了霸权后合作的三种基本形式:合作、和谐和争斗。和谐意指国际关系角色无需进行政策调整就自然而然地促成对方达到预定的目标,因为双发利益一致,处于和谐状态;第二种形式是合作,意指原来不和谐的国家或集团必须通过“政策调整”和谈判协商,才能实现合作,采取一致行动。这种合作意味着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第三种形式是争斗,它与合作形式恰恰相反,意指处于不和谐状态的双方,经过“政策调整”后仍然不能求同存异,观点和行动有严重分歧。

合作与和谐是不同的概念,合作可促进和谐,但合作不等于和谐。实现了和谐,就无需合作。和谐呈现非政治性,和合作则相反,呈现明显的政治性。合作并不意味没有冲突,相反,它可以包含冲突,在相当的程度上,它反映克服冲突的努力和成功。不应视合作为无冲突。

三.奥伊等人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

肯尼思·奥伊主编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作者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有关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理论、策略和机制问题。他们指出,战后国际关系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世界范围的无政府状态的实质仍然未发生改变。国际社会处于令人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无政府状态中。他们认为,无政府状态下合作实际上是霸权后合作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而霸权后合作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1.在理论上,是要改造博弈论,强调多层次的博弈,主张以“问题联系”的方式促进各方的联系,打下合作的基础。

2. 在策略上,是要进行“反霸权战争”,这是实现国际合作的先决条件,未来的国际关系将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为主要特征,“反霸权战争”有望成为确保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

3. 在机制上,是要使国际合作制度化,使之有助于国家间的交互作用,指出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国家间完全缺乏联系、组织和合作,而是说目前的国际合作过于松散。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要抓好三个有关环节:利益的一致性、预测的共同性和参与者数目的调整。

在谈到合作理论时,霍夫曼和杰维斯都特别地提及,它是现实主义权力论的修正。现实主义强调,争夺权力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冲突是其主要形式。而合作理论则强调健全国际机制,协调冲突,使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理论炯然不同。

四.奥克塞罗德的“合作模式论”

罗伯特·奥克塞罗德以研究国际合作及其规则著称,在博弈论和合作论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在1984年出版的《合作的演变》中写道,该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情况下,在追逐私利的角色之间建立和进行合作”。他所得出的初步结论包括:

1. 在国际关系中,各个角色的利益并不总是完全对抗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不同角色相信,他们能够从合作中达到互利目的。

2. 友谊并不是发展合作之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合作甚至在敌对者之间也是有可能的,这称为“我活也让别人活”模式。

3. 使“我活也让别人活”模式(live and let live)得以运作的基本博弈规则是:第一,对别人的成功不嫉妒;第二,不首先放弃合作机会;第三,对别人的合作或不合作均持对等态度;第四,不要自作聪明。

4. 在进行合作时,采取对应政策是必须的,第一步称试图合作,第二步再根据对方的反应决定如何行动。对应政策成功的秘诀是学习(learning)、效仿(imitating)和抉择(selection)。

5. 一般来说,合作应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在对双方共同利益的认定和追求的前提开始启动合作;第二,在互惠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第三,巩固在互惠基础上的合作,防止任何一方不合作带来的侵害。

6. 关于改进合作博弈模式的五点建议:第一,未来比现在更重要,相互合作有利于稳定将来的关系;第二,改变互动激励机制,互动机制越持久,合作就越顺利;第三,教育人们应相互关心;第四,强调互惠的重要性,互惠不仅帮助别人,事实上也帮助自己;第五,改进“互认”能力,在互动过程中逐渐认可对方所发挥的作用,“持久合作”正是依赖这一能力。

1997年,阿克塞尔罗德写出了《合作的复合性》一书,他在书中提出,复合型合作包涵四个要素:

(1)完善强化合作行为的准则;

(2)确定有关标准;

(3)建立必要的合作组织;

(4)构建相互影响的共同文化。

五.海伦·米尔纳的“国家合作理论”

米尔纳在1992年指出,在过去10年里,国家间合作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在体系分析层次和合作行为分析两个方面取得进展。米尔纳认为,合作论者“在合作的定义上现在已取得一致意见”,合作意指“行为者通过政策调整过程,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别人目前的和以后的需求”,这里,政策调整的重点是各国调整政策以减少对别国的消极后果。

米尔纳在书评中总结了几方面对国家间合作产生影响的“假设性因素”:1.绝对收益、相对收益和互惠互动因素。当国家采取互动互惠政策时,合作行动将更为可能,国家间进行合作是为了实现绝对收益,但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追求相对收益。

2. 行为者的数目因素。行为者越多,合作越困难。

3. 国际机制因素,国际机制所强调的准则、原则和规则对合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间合作与国际机制密切有关。

4. 认知一致因素。要实现合作,合作者必须形成认知的一致,特别是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致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